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高效海洋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前言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海洋赤潮研究概况第14-18页
     ·海洋赤潮的成因及危害第14-16页
     ·海洋赤潮的防治第16-18页
   ·海洋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主要的海洋溶藻细菌第18-19页
     ·海洋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第19-20页
     ·海洋溶藻细菌的活性变换第20页
     ·海洋溶藻细菌溶藻物质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第2章 从海洋微生物粗提物中高通量筛选溶藻活性物质第23-27页
   ·材料第23-24页
     ·藻种与海洋细菌粗提物来源第2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3-24页
   ·方法第24页
     ·海洋细菌粗提物的高通量筛选第24页
   ·结果与分析第24-26页
     ·海洋细菌粗提物的高通量筛选第24-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赤潮海水的溶藻细菌分离与鉴定第27-37页
   ·材料第27-28页
     ·藻种和菌种来源及培养条件第2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7-28页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第28页
   ·方法第28-31页
     ·水样采集方法第28页
     ·溶藻细菌的筛选第28页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第28-29页
     ·细菌种属鉴定第29-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溶藻细菌的筛选与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1-33页
     ·细胞培养特性与形态观察第33页
     ·溶藻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3-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海洋溶藻细菌溶藻特性分析及溶藻物质研究第37-52页
   ·材料第37-38页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第3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7页
     ·藻种和菌种来源及培养条件第37-38页
   ·方法第38-41页
     ·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评价第38页
     ·溶藻细菌对藻类光合系统的影响第38-39页
     ·溶藻方式探讨第39页
     ·溶藻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9-40页
     ·溶藻前后血红哈卡藻细胞的酶活性比较第40页
     ·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第40-41页
     ·溶藻活性物质生物毒性的初步探讨第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49页
     ·溶藻效果评价第41-44页
     ·溶藻方式探讨第44-45页
     ·溶藻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45页
     ·溶藻前后血红哈卡藻细胞的酶活性比较第45-46页
     ·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第46-48页
     ·溶藻活性物质生物毒性的初步探讨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2页
     ·溶藻方式第49页
     ·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分析第49-50页
     ·溶藻细菌的溶藻物质第50-52页
第5章 海洋溶藻细菌VBNC状态特性研究第52-64页
   ·材料第52-53页
     ·菌种与藻种来源及培养条件第52页
     ·试剂及仪器第52页
     ·试剂配方第52-53页
   ·方法第53-55页
     ·溶藻细菌的胁迫处理及其VBNC状态检测第53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诱导初探及其溶藻效果测定第53-54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复苏条件初探第54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与复苏前后的脂肪酸测定第54-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诱导初探及其溶藻效果测定第55-56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复苏条件初探第56页
     ·溶藻细菌VBNC状态与复苏前后的脂肪酸测定第56-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总结第64-66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64-65页
   ·创新点第65页
   ·下一步实验计划第65-66页
参考 文献第66-73页
附录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录因子CRE1及ACE1在嗜热毁丝霉纤维素酶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下一篇:利用lpaat和gpd1基因提高莱茵衣藻脂肪酸含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