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客观归责理论适用于被害人介入场合因果关系判断之合理性 | 第10-17页 |
(一) 客观归责理论与因果关系之结构性关联 | 第10-15页 |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之概念范围 | 第11-12页 |
2、客观归责理论的概念范围 | 第12-13页 |
3、本文的立场 | 第13-15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用于解决被害人介入场合因果关系判断 | 第15-17页 |
1、被害人介入场合因果关系判断之特点 | 第15-16页 |
2、客观归责理论适用于被害人介入场合因果关系判断的优越之处 | 第16-17页 |
二、行为人行为支配下因果关系之判断 | 第17-28页 |
(一) 风险创设阶段 | 第17-20页 |
1、行为人行为未制造风险的 | 第17-19页 |
2、行为人的行为创设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 | 第19-20页 |
(二) 反常的因果关联 | 第20-25页 |
1、反常因果关联的类型判断 | 第21-23页 |
2、行为人行为与被害人过错行为界限不明的场合 | 第23-24页 |
3、解惑反常因果关联判断“相当性”之质疑 | 第24-25页 |
(三)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 | 第25-28页 |
1、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的判断标准 | 第25-27页 |
2、注意义务来源的法律规范之范围 | 第27-28页 |
三、被害人行为支配下因果关系之判断 | 第28-41页 |
(一) 被害人故意自危 | 第29-35页 |
1、故意自危场合被害人对危险的认知程度 | 第29-33页 |
2、被害人故意自危情形下自我答责的范围 | 第33-35页 |
(二) 被害人同意他人加害 | 第35-41页 |
1、被害人故意自危和同意他人加害的区分依据 | 第36-37页 |
2、同意他人加害场合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 | 第37-40页 |
3、同意他人加害场合成立被害人自我答责成立的具体类型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