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观处罚条件之“中国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序言 | 第8-9页 |
一、客观处罚条件之本体及其于阶层犯罪论体系之定位 | 第9-23页 |
(一) 客观处罚条件之界定 | 第9-12页 |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分类 | 第12-16页 |
1、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与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 第13-14页 |
2、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与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第14-15页 |
3、积极的客观处罚条件与消极的客观处罚条件 | 第15-16页 |
4、狭义的客观处罚条件与广义的客观处罚条件 | 第16页 |
(三) 客观处罚条件之机能 | 第16-18页 |
1、刑罚限制之机能 | 第17页 |
2、刑罚扩张之机能 | 第17-18页 |
(四) 客观处罚条件之阶层犯罪论体系定位 | 第18-23页 |
1、刑罚阻却事由说之评介 | 第19页 |
2、构成要件要素还原说之评释 | 第19-21页 |
3、独立犯罪成立要件说之评价 | 第21-22页 |
4、折中的二分说之评论 | 第22-23页 |
二、客观处罚条件与责任主义原则之关系 | 第23-31页 |
(一) 责任主义原则之界定及其机能 | 第23-25页 |
1、责任主义原则之认知 | 第23-24页 |
2、责任主义原则之机能 | 第24-25页 |
(二) 客观处罚条件于责任主义原则之挑战 | 第25-27页 |
1、客观处罚条件机能转变之影响 | 第25-26页 |
2、客观处罚条件体系定位之作用 | 第26-27页 |
(三) 客观处罚条件——责任主义原则之例外 | 第27-31页 |
1、责任主义原则并非不可逾越之教条 | 第27-28页 |
2、客观处罚条件作为责任主义原则例外之正当性理由 | 第28-31页 |
三、客观处罚条件“中国化”之学理考察 | 第31-43页 |
(一) 客观处罚条件“中国化”之可行性分析 | 第32-36页 |
1、两大法系犯罪特征之相似 | 第33-34页 |
2、两大法系构成要件要素之相应 | 第34-36页 |
(二) 客观处罚条件“中国化”之路径 | 第36-43页 |
1、客观超过要素说之尝试 | 第36-37页 |
2、内在客观处罚条件说之努力 | 第37-38页 |
3、罪量要件说之探索 | 第38-40页 |
4、客观处罚条件与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契合之我见 | 第40-43页 |
四、客观处罚条件“中国化”之实践 | 第43-54页 |
(一) 分则中客观处罚条件的类型化考察 | 第43-46页 |
1、结果型客观处罚条件 | 第43-44页 |
2、程序型客观处罚条件 | 第44页 |
3、其他型客观处罚条件 | 第44-46页 |
(二) 个罪检验——以丢失枪支不报罪为例 | 第46-54页 |
1、问题的提出——丢失枪支不报罪之罪过解释困境 | 第46-49页 |
2、借鉴客观处罚条件理论定位“严重后果” | 第49-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