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明词及明词特色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对论题的界定 | 第12-17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上篇 明词特色的内涵探析 | 第20-174页 |
第一章 明词用调的继承与新变 | 第21-72页 |
第一节 明词用调情况的历史考察 | 第21-38页 |
一、明词用调情况的数据统计 | 第22-25页 |
二、明词用调情况与唐宋词的比较 | 第25-28页 |
三、明词择调对宋词的继承 | 第28-29页 |
四、明词用调所呈现的新变 | 第29-38页 |
第二节 明代常用词调论析 | 第38-62页 |
一、明代文化思潮与《竹枝》创作——兼论《长相思》、《调笑令》 | 第38-45页 |
二、明代应酬之风与《喜迁莺》创作——兼论《千秋岁》等 | 第45-51页 |
三、明代文学的“俗”化取向与《西江月》创作——兼论《一剪梅》 | 第51-56页 |
四、词学创作传统与明代《苏武慢》创作 | 第56-59页 |
五、江南地域文化的集结与《江南春》创作 | 第59-62页 |
第三节 明代新增词调辨证 | 第62-72页 |
一、明代“伪词调”衍生的主要形式 | 第62-67页 |
二、明代新增词调辨析 | 第67-72页 |
第二章 明词题材的泛化与变异 | 第72-149页 |
第一节 明词题材的多样性呈现 | 第74-84页 |
一、词学传统题材在明词中的表现 | 第75-77页 |
二、明词题材表现对词学传统的突破 | 第77-84页 |
第二节 殢酒拈花任我狂——论明代爱情词的回潮 | 第84-97页 |
一、明前爱情词发展历程总览 | 第84-85页 |
二、对明代前中期爱情词发展脉络和存在状态的考察 | 第85-90页 |
三、明代中后期词体观背景下的爱情词创作 | 第90-95页 |
四、“花间”传统的回归与爱情词的复兴 | 第95-97页 |
第三节 咏花树下成新句——论明代咏物词风神之变 | 第97-116页 |
一、明代花草类咏物词之繁茂及其成因 | 第99-101页 |
二、论明代花草类咏物词风神之变——以咏梅词为例 | 第101-106页 |
三、寄托与艳逸:宋明两代咏梅词差异性探析 | 第106-113页 |
四、略论明代其他类型咏物词之变异 | 第113-116页 |
第四节 草阁看花倾浊酒——论明代写景词之兴盛与变异 | 第116-128页 |
一、明代写景词兴盛之成因 | 第117-121页 |
二、论明代写景词风格之变 | 第121-128页 |
第五节 酒杯诗卷有余闲——论晚明山人现象与闲适词 | 第128-149页 |
一、晚明“山人现象”概览 | 第129-133页 |
二、山人现象与晚明词的复兴 | 第133-136页 |
三、晚明山人现象与闲适词关系探析 | 第136-149页 |
第三章 明代追和词所体现的“复”与“变” | 第149-171页 |
第一节 明代追和词的历史考察 | 第150-160页 |
一、明代追和词概况 | 第150-152页 |
二、明词追和的“热点”词人 | 第152-155页 |
三、明词追和的“热点”词作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 对明代追和词兴盛原因的探讨 | 第160-171页 |
一、传词环境、方式的改变对明词创作方式、心态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二、明代“宗宋”词学观对词的接受和创作的制约 | 第162-166页 |
三、明前词学资源在明代的传播所提供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 第166-171页 |
小结 | 第171-174页 |
下篇 明词特色的历史生成 | 第174-270页 |
第四章 词体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 第175-188页 |
第一节 对明词“不得不变”的内因考察 | 第175-180页 |
一、音乐形式的演变是明词之变的内在根源 | 第175-177页 |
二、民众审美趣味的转移是明词之变的直接原因 | 第177-179页 |
三、词体自我调适的特性是明词之变的驱动因素 | 第179-180页 |
第二节 词体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明词特色之呈现 | 第180-188页 |
一、“率意”的创作态度与明词之粗疏浅俗、自然率真 | 第180-183页 |
二、卑视词体的价值定位与明词之“艳逸”风貌 | 第183-184页 |
三、明词抒情功能的弱化及其实用化、功能化、世俗化倾向 | 第184-186页 |
四、明词地位的弱化及其曲化、民歌化倾向 | 第186-188页 |
第五章 明代词学审美理想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 第188-214页 |
第一节 明代词史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 第188-199页 |
一、明代词史观的具体表现 | 第188-191页 |
二、词学观由“宗宋”向“反宋”的转型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 第191-197页 |
三、“文学代兴”论、“诗词同源”论与明词创作之关系 | 第197-199页 |
第二节 明代词体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 第199-207页 |
一、嘉靖中期以前:依附于诗教传统的词体观 | 第200-201页 |
二、嘉靖中至万历中:依附于传统诗学理论向“言情”词学观的过渡 | 第201-203页 |
三、万历中期以后:“主情”词学观的高扬与时代特征的显现 | 第203-207页 |
第三节 明代词论“雅俗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 第207-214页 |
一、论明代词论“黜雅崇俗”的价值取向 | 第207-210页 |
二、对明代词论“崇俗”取向的历史性考察 | 第210-214页 |
第六章 明词特色生成的文化语境 | 第214-268页 |
第一节 明代词人主体人格变迁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 第214-239页 |
一、明代前期士人心态与词的创作 | 第215-225页 |
二、成化至正德年间文人心态变迁与明词走向 | 第225-228页 |
三、晚明士人心态与明词特质的生成 | 第228-239页 |
第二节 世风“崇俗”与明词的俗化取向 | 第239-268页 |
一、对雅、俗文学之关系的历史性考察 | 第240-242页 |
二、明词之“俗”的具体表现 | 第242-253页 |
三、论明代文学“趋俗性”对明词“俗”化特质的塑造 | 第253-268页 |
小结 | 第268-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83-284页 |
致谢 | 第284-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