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精神生态与散文文体流变(1976-2010)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序言 | 第12-24页 |
一 当代文学史中的散文边缘化 | 第12-15页 |
二 选题的价值设计与学术逻辑 | 第15-21页 |
三 基本框架及必要说明 | 第21-24页 |
第一章 知识分子与散文文体 | 第24-61页 |
第一节 知识分子及“代言式写作” | 第26-42页 |
一 启蒙话语的书写 | 第28-33页 |
二 革命话语的建构 | 第33-37页 |
三 文革“酷刑”的存录 | 第37-42页 |
第二节 散文与思想者言说 | 第42-61页 |
一 本真之维:写真实、讲真话、守真理 | 第46-52页 |
二 “介入文学”:政治的,还是生活的 | 第52-57页 |
三 人之异化:物欲化,抑或冷漠化 | 第57-61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精神向度·文体流变 | 第61-94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新启蒙”及其表达 | 第62-72页 |
一 政治另册与中国式政治参与 | 第65-67页 |
二 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 | 第67-70页 |
三 国族建构与道德信仰 | 第70-72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精神与散文精神 | 第72-84页 |
一 知识分子精神:自由、批判、知性 | 第73-78页 |
二 散文精神:个人性、思想性、现实性 | 第78-84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散文流变 | 第84-94页 |
一 舆论准备期与新启蒙散文 | 第86-89页 |
二 实践层次期与散文文体多元 | 第89-91页 |
三 转型深化期与非虚构散文 | 第91-94页 |
第三章 80年代:“主体性复归”与新启蒙散文 | 第94-127页 |
第一节 “文革”散文 | 第97-111页 |
一 是记忆,还是遗忘 | 第98-103页 |
二 是信仰,还是自闭 | 第103-111页 |
第二节 老作家散文 | 第111-127页 |
一 安魂曲 | 第114-120页 |
二 干预生活 | 第120-127页 |
第四章 90年代:“价值多元”与散文文体开放 | 第127-158页 |
第一节 文化散文 | 第128-135页 |
一 从突围到范式的尴尬 | 第129-130页 |
二 主体的言说立场与语式姿态 | 第130-133页 |
三 文调:回归文化散文的语言本真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江南园林散文 | 第135-145页 |
一“应目”之游:诗化的物理 | 第136-139页 |
二“中隐”之居:自在的憩园 | 第139-142页 |
三“还乡”之旅:存活的遗梦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小女人散文 | 第145-158页 |
一 女性自我与都市精神空间 | 第146-149页 |
二 在体,一种生命的气质 | 第149-153页 |
三 闲话,精神姿态的话语方式 | 第153-158页 |
第五章 新世纪:“精神守望”与非虚构散文 | 第158-196页 |
第一节 在场主义散文 | 第160-178页 |
一 创造性的非虚构叙述 | 第162-170页 |
二 散文性的自由在场 | 第170-178页 |
第二节 思想随笔 | 第178-187页 |
一 历史反思中的理性诉求 | 第180-182页 |
二 身份认证中的自我审视 | 第182-185页 |
三 生命叩问中的终结关怀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新乡村散文 | 第187-196页 |
一“依爱”心理与“故乡”拟想 | 第189-191页 |
二 创作图式:“逆城市化”的表述 | 第191-193页 |
三 物质的乡村与精神的乡村 | 第193-196页 |
结论 | 第196-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1-212页 |
后记 | 第212-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