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现代文学史中的张恨水文学地位表述 | 第11-16页 |
(一)张恨水荣膺现代通俗文学史首席作家 | 第11-12页 |
(二)张恨水的前后期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 第12-13页 |
(三)张恨水对现代通俗文学史的改良 | 第13-16页 |
二、二十一世纪的张恨水研究 | 第16-18页 |
(一)对于张恨水的研究仍然聚焦于小说领域 | 第16-17页 |
(二)对于张恨水报人身份的研究是新生的热点 | 第17页 |
(三)对于张恨水与新文学关系研究有了新的视角 | 第17-18页 |
(四)张恨水研究资料日趋丰富 | 第18页 |
三、张恨水散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8-22页 |
(一)张恨水散文研究呈现空白状态 | 第19页 |
(二)散文研究是张恨水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页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上编 张恨水散文创作的六个阶段及其思想内容 | 第22-88页 |
第一章 人生积淀和创作试笔——赴北平办报前(1895-1919) | 第22-31页 |
一、文学创作的兴趣养成 | 第22-25页 |
(一)文学启蒙 | 第22-24页 |
(二)创作试笔 | 第24-25页 |
二、点石成金的技法学习 | 第25-26页 |
(一)接受到良好的散文读写锻炼 | 第25-26页 |
(二)初步形成乐观幽默的散文风格 | 第26页 |
(三)练就娴熟的写作技能 | 第26页 |
三、名士斗士的人格追求 | 第26-31页 |
(一)对名士风流的向往和践行 | 第26-28页 |
(二)对时代斗士的心驰神往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生活情趣和南北风情——北平编报期间(1919-1935) | 第31-52页 |
一、杂感散文 | 第31-36页 |
(一)于生活点滴中见才情 | 第31-32页 |
(二)于南腔北调中见文化 | 第32-33页 |
(三)于谈古论今中见主张 | 第33-34页 |
(四)于嬉笑怒骂中见犀利 | 第34-36页 |
二、记游散文 | 第36-46页 |
(一)《湖山怀旧录》——极富神韵的文言游记散文精品 | 第36-40页 |
(二)《西游小记》——具有朴素现实主义精神的白话游记散文佳作 | 第40-46页 |
三、论评散文 | 第46-52页 |
(一)名家名作论议 | 第46-47页 |
(二)读书心得随笔 | 第47-48页 |
(三)文艺相关考证 | 第48页 |
(四)艺术经验介绍 | 第48-49页 |
(五)文化艺术活动述评 | 第49-52页 |
第三章 隐射讽刺和以叙为主——行走于沪宁皖之间(1935-1937) | 第52-61页 |
一、呼吁民众爱国救亡 | 第52-56页 |
(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 第52-53页 |
(二)对国内外形势作较为精到的分析 | 第53-54页 |
(三)对抗战的督促和砥砺 | 第54-55页 |
(四)对民众力量的重视 | 第55页 |
(五)对统一战线的拥护 | 第55-56页 |
二、对国民党政府隐晦地批评 | 第56-57页 |
三、对社会风气的直面批判 | 第57-58页 |
四、对民本主义的拥护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激情呐喊和品味生活——在巴山渝水间(1938-1945) | 第61-80页 |
一、坚主抗战的充分呐喊 | 第61-68页 |
(一)鲜明的抗战态度 | 第62-63页 |
(二)树立抗日英雄典型 | 第63-64页 |
(三)点评国际大势和国内局势 | 第64-66页 |
(四)讽刺贪生怕死之辈 | 第66-68页 |
二、民族家国意识的热烈涌现 | 第68-71页 |
(一)坚定的民族自信 | 第68-69页 |
(二)强烈的民族自尊 | 第69-70页 |
(三)深远的民族文化意识 | 第70-71页 |
三、对政府当局的批评嘲讽 | 第71-73页 |
(一)讽刺政府的腐败无能 | 第71-72页 |
(二)关心民瘼疾苦 | 第72-73页 |
(三)提出市政管理意见 | 第73页 |
四、聊以遣兴的《山窗小品》——打开张恨水的另一个心灵世界 | 第73-80页 |
(一)苦而不涩的人生感悟 | 第74-75页 |
(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 第75-76页 |
(三)静谧冲淡的缕缕诗意 | 第76-78页 |
(四)抚今追昔的怀旧情感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在迷惘和徘徊中逐渐消退——重返北平(1946-1967) | 第80-88页 |
一、“中间偏左、遇礁即避”的创作原则——新中国成立前的张恨水散文 | 第80-83页 |
(一)矛盾两难的政治立场 | 第80-82页 |
(二)抗战胜利后的余悲 | 第82页 |
(三)迷惘与徘徊的怀旧情绪 | 第82-83页 |
二、追赶和赞美新时代——新中国建国后的张恨水散文 | 第83-88页 |
下编 张恨水散文本体性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 第88-131页 |
第六章 成于“精”而失之“庸”——质疑中的张恨水散文 | 第88-101页 |
一、从冲淡走向忧患的心灵历程——张恨水的艺术散文和纯散文 | 第89-93页 |
二、理想与现实的角色错位——张恨水的功能性散文 | 第93-95页 |
三、“真我”表达与情感节制的矛盾——张恨水散文的情感特征 | 第95-101页 |
(一)旁观者和仰望者的自我定位 | 第95-96页 |
(二)报人的理智的创作心态 | 第96-98页 |
(三)兼具责任与消遣的创作动机 | 第98-101页 |
第七章 被孤立的散文作家——张恨水散文的横向定位 | 第101-112页 |
一、张恨水与文学流派之缘 | 第101-108页 |
(一)擦肩而过的缘份——张恨水与京派散文家群体 | 第101-102页 |
(二)仰视与批判——张恨水对周作人的态度 | 第102-103页 |
(三)两种颠倒的人生——张恨水与林语堂的散文世界 | 第103-104页 |
(四)“曲高惭和者”——张恨水与海派散文的异同 | 第104-107页 |
(五)同源异梦——张恨水与鸳鸯蝴蝶派 | 第107-108页 |
二、张恨水何以没有加入散文流派 | 第108-111页 |
(一)朴素的思想情感 | 第108页 |
(二)“中庸”的文化态度 | 第108-109页 |
(三)广泛但不特定的市场读者群 | 第109-110页 |
(四)寂寞的散文创作道路 | 第110-111页 |
三、正确看待张恨水与流派间的疏离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殊途与同归——张恨水与新文学 | 第112-123页 |
一、张恨水对新文学的质疑 | 第112-116页 |
(一)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 第112-114页 |
(二)批判地吸纳孔子思想 | 第114页 |
(三)对文言与白话的中肯的态度 | 第114-116页 |
二、张恨水对新文学的认同 | 第116-117页 |
三、张恨水与新文学干将之间的渊源 | 第117-119页 |
四、张恨水对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 | 第119-123页 |
(一)新文学启蒙思想的推广者 | 第119-120页 |
(二)新文学作家们学习的对象 | 第120-121页 |
(三)新旧文学互动与融合的桥梁 | 第121-123页 |
第九章 张恨水散文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 第123-131页 |
一、张恨水散文中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民俗学信息 | 第123-124页 |
二、张恨水散文是传播学上的成功范例 | 第124-126页 |
(一)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期待 | 第124-125页 |
(二)有的放矢的创作规划 | 第125页 |
(三)准确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 | 第125-126页 |
(四)创新了多向信息反馈渠道 | 第126页 |
三、强烈的社会性是张恨水散文的时代价值 | 第126-128页 |
(一)批判性是张恨水散文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 第126-127页 |
(二)问题意识使张恨水散文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 第127页 |
(三)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是张恨水散文的道德价值 | 第127-128页 |
四、辩证地看待张恨水散文的文学价值 | 第128-131页 |
(一)坚持了文学的娱乐功能 | 第128-129页 |
(二)彰显了通俗文学的存在价值 | 第129-130页 |
(三)对当代报人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 第130-131页 |
结语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1页 |
附录 | 第151-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