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硫铁矿浅部开采地压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地下开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地下开采地表沉降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地压监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现场调查 | 第17-27页 |
| ·矿山概述 | 第17页 |
| ·矿区地质 | 第17-19页 |
| ·地层 | 第17-18页 |
| ·构造 | 第18页 |
| ·岩浆岩 | 第18-19页 |
| ·围岩蚀变 | 第19页 |
| ·矿床地质 | 第19-21页 |
| ·水文地质 | 第21-23页 |
| ·主要含水层 | 第21-22页 |
|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 第22-23页 |
| ·主要充水因素 | 第23页 |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23-24页 |
| ·矿山现场调查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近地表房柱法开采沉降机理分析 | 第27-41页 |
| ·地表沉降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 ·岩层移动的产生及运动规律 | 第27-28页 |
| ·地表沉降的产生及运动规律 | 第28-29页 |
| ·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自然地质因素 | 第29-30页 |
| ·采矿技术因素 | 第30-31页 |
| ·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31-34页 |
| ·矿柱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第31-33页 |
| ·矿柱稳定性计算 | 第33-34页 |
| ·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分析 | 第34-37页 |
| ·上覆岩层组合及关键层 | 第34-35页 |
| ·岩层破坏极限跨距理论 | 第35-37页 |
| ·灰色系统预测地表沉降量 | 第37-40页 |
| ·灰色理论 | 第38页 |
| ·实际预测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开采数值模拟分析 | 第41-53页 |
| ·数值模拟研究路线 | 第41-42页 |
| ·矿区整体三维模型建立 | 第42-48页 |
| ·地表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 ·矿体模型建立 | 第43-45页 |
| ·整体三维模型建立 | 第45页 |
| ·网格划分 | 第45-46页 |
| ·力学参数 | 第46页 |
| ·屈服准则及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 ·初始应力场 | 第47-48页 |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48-51页 |
| ·X方向水平位移分析 | 第48-49页 |
| ·Y方向水平位移分析 | 第49-50页 |
| ·Z方向垂直位移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现场监测 | 第53-75页 |
| ·监测目的 | 第53页 |
| ·监测方案方法 | 第53-54页 |
| ·地下应力监测 | 第54-59页 |
| ·应力现场监测方案 | 第54-56页 |
| ·应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56-59页 |
| ·地下变形监测 | 第59-65页 |
| ·地下变形监测方案 | 第59-61页 |
| ·地下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1-65页 |
| ·地表沉降监测 | 第65-74页 |
| ·地表沉降监测方案 | 第65-69页 |
|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