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促进剂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多糖产生和活性的影响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药用真菌多糖的简介第14页
     ·多糖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第14-15页
     ·多糖类化合物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第15-18页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第15-16页
       ·真菌多糖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第16-17页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第17-18页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桦褐孔菌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第18页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第18-19页
     ·桦褐孔菌多糖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促进剂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促进剂的简介第20-21页
     ·促进剂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机理研究第21-22页
   ·木质纤维素的研究第22-24页
     ·木质纤维素的简介第22-23页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机理第23-24页
     ·木质纤维素在液体深层发酵中的降解和促进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的作用第24页
   ·促进剂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的影响第24-25页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第31-45页
   ·引言第31页
   ·实验材料第31-35页
     ·试剂与仪器第31-34页
       ·实验试剂第31-33页
       ·木质纤维素来源第33页
       ·实验仪器第33-34页
     ·原始菌种第34页
     ·实验培养基第34-35页
   ·实验方法第35-37页
     ·菌种活化纯培养第35页
     ·菌落及菌丝形态观测第35-36页
     ·菌种保藏第36页
     ·斜面菌种平板扩大培养第36页
     ·液体菌种的制备第36-37页
   ·实验分析项目及方法第37-41页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参数的摸索第37-41页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37页
       ·胞内外多糖的制备、纯化及含量检测方法第37-39页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第39-40页
       ·桦褐孔菌胞内外多糖 DPPH 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第40-41页
       ·多糖的单糖组成的测定第41页
   ·实验设计第41-44页
     ·桦褐孔菌发酵周期的确定第41-42页
     ·最优促进剂的筛选实验第42页
     ·优化最佳促进剂的添加条件第42页
       ·促进剂的添加浓度的优化第42页
       ·促进剂的添加时间的优化第42页
     ·木质纤维素和促进剂对桦褐孔菌产多糖影响的动态变化第42-43页
     ·桦褐孔菌发酵胞内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三章 不同促进剂对桦褐孔菌发酵和产胞内外多糖的影响第45-57页
   ·引言第45页
   ·桦褐孔菌发酵条件和周期的确定第45-46页
   ·四类促进剂对桦褐孔菌生物量、胞内外多糖量和还原糖量的影响第46-54页
     ·DNS 标准曲线第46-47页
     ·苯酚硫酸法标准曲线第47页
     ·脂肪酸对桦褐孔菌生物量、胞内外多糖量和还原糖量的影响第47-49页
     ·植物油对桦褐孔菌生物量、胞内外多糖量和还原糖量的影响第49-51页
     ·表面活性剂对桦褐孔菌生物量、胞内外多糖量和还原糖量的影响第51-53页
     ·有机溶剂对桦褐孔菌生物量、胞内外多糖量和还原糖量的影响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第四章 促进剂的添加时间和添加浓度对桦褐孔菌发酵和产胞内外多糖的影响第57-64页
   ·引言第57页
   ·三种促进剂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57-61页
     ·油酸的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58-59页
       ·油酸的添加浓度的确定第58页
       ·油酸的添加时间的确定第58-59页
     ·Tween 80 的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59-60页
       ·Tween 80 的添加浓度的确定第59页
       ·Tween 80 的添加时间的确定第59-60页
     ·TritonX-100 的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60-61页
       ·TritonX-100 的添加浓度的确定第60页
       ·TritonX-100 的添加时间的确定第60-61页
   ·小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对桦褐孔菌发酵和产胞内外多糖的协同作用51第64-75页
   ·引言第64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4-65页
     ·实验材料处理第64页
     ·实验方法第64-65页
       ·实验培养基第64-65页
       ·实验操作第65页
   ·不同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共同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内外多糖的影响第65-69页
     ·桦褐孔菌菌丝体生物量的比较第65-66页
     ·桦褐孔菌胞外多糖量的比较第66-67页
     ·桦褐孔菌胞内多糖量的比较第67-69页
   ·最优表面活性剂和木质纤维素共同对桦褐孔菌菌丝体量和产胞内外多糖的影响第69-72页
     ·桦褐孔菌菌丝体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第69-70页
     ·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第70-71页
     ·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第71-72页
   ·小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六章 桦褐孔菌发酵胞内外多糖的化学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第75-89页
   ·前言第75-76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6-78页
     ·实验材料第76-77页
     ·实验方法第77-78页
       ·胞内外多糖的初步纯化第77页
       ·糖含量测定第77页
       ·蛋白含量测第77页
       ·多糖 DPPH 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第77页
       ·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第77-78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78-85页
     ·桦褐孔菌多糖中多糖、蛋白含量第78-80页
     ·桦褐孔菌多糖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第80-83页
     ·多糖对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第83-84页
     ·桦褐孔菌多糖的单糖组成第84-85页
   ·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2页
   ·总结第89-91页
   ·展望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心纺纤维成形机制研究
下一篇:聚四氟乙烯平板膜的亲水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