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油田延长组长2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12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2-13页 |
| ·区域地层 | 第13-15页 |
|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18页 |
| ·地层划分原则 | 第15页 |
| ·长 2 储层划分对比 | 第15-18页 |
| 4 长 2 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 第18-27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18-19页 |
| ·主要相标志 | 第19-23页 |
|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3-27页 |
| ·水上分流河道 | 第24-25页 |
| ·河道侧翼 | 第25页 |
| ·分流间湾 | 第25-27页 |
| 5 长 2 油层组储层“四性”关系 | 第27-46页 |
| ·岩性和测井响应的关系 | 第27-31页 |
| ·物性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 第31-38页 |
|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36-38页 |
| ·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38页 |
| ·含油性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 第38-46页 |
|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41-44页 |
| ·测井解释含水(油)饱和度 | 第44-46页 |
| 6 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划分 | 第46-54页 |
| ·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标准 | 第46-50页 |
| ·有效厚度及测井解释参数下限标准 | 第50-51页 |
|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51-54页 |
| 7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