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结构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10-12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会计舞弊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关于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关于会计舞弊动因、识别和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内部控制对会计舞弊抑制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0-22页 |
·关于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页 |
·关于会计舞弊动因、识别与治理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关于内部控制对会计舞弊抑制作用的评述 | 第21-22页 |
3 内部控制抑制会计舞弊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会计舞弊动因理论 | 第22-25页 |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 | 第22-23页 |
·新钻石模型理论 | 第23-25页 |
·舞弊三角形理论与新钻石模型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25页 |
·内部控制对会计舞弊的抑制机理分析 | 第25-30页 |
·内部环境对会计舞弊的影响机理 | 第26-27页 |
·风险评估对会计舞弊的影响机理 | 第27-28页 |
·控制活动对会计舞弊的影响机理 | 第28页 |
·信息与沟通对会计舞弊的影响机理 | 第28-29页 |
·内部监督对会计舞弊的影响机理 | 第29-30页 |
4 内部控制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6页 |
·2013 年新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述 | 第30-33页 |
·报告目标的外延扩大化 | 第30页 |
·新框架五要素采取原则导向与规范指引相结合的形式 | 第30-33页 |
·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扩大化 | 第33页 |
·内部控制质量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及赋值标准 | 第33-39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内部控制五要素权重 | 第39-46页 |
·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 第39-42页 |
·层次分析法在内部控制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 第42-46页 |
5 内部控制抑制会计舞弊的实证研究 | 第46-57页 |
·研究假设 | 第46-47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47页 |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47-48页 |
·舞弊样本的选取 | 第48页 |
·配对样本的选择 | 第48页 |
·模型的建立和变量的定义 | 第48-50页 |
·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48页 |
·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 第48-49页 |
·解释变量的定义 | 第49-50页 |
·控制变量的定义 | 第50页 |
·统计性描述分析与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50-51页 |
·Pearson 相关性检验 | 第51-53页 |
·内部控制抑制会计舞弊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内部控制整体质量水平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 第53-54页 |
·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 第54-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6 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57-64页 |
·控制环境 | 第57-58页 |
·风险评估 | 第58-60页 |
·控制活动 | 第60-61页 |
·信息与沟通 | 第61-62页 |
·内部监督 | 第62-64页 |
7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