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机制与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价值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三)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1. 国际收支 | 第17页 |
2. 国际收支失衡 | 第17页 |
3.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 第17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二、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影响分析 | 第19-28页 |
(一) 经常项目失衡及特征分析 | 第19-22页 |
1. 经常项目演变情况 | 第19-20页 |
2. 经常项目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二) 资本与金融项目失衡及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1. 资本与金融项目演变情况 | 第22-23页 |
2. 资本与金融项目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三)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 第24-28页 |
1. 对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 | 第24-26页 |
2. 对外部经济产生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三、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一) 经常项目失衡分析 | 第28-29页 |
1. 储蓄投资失衡 | 第28-29页 |
2. 出口导向型战略 | 第29页 |
3. 其他因素 | 第29页 |
(二) 资本与金融项目失衡分析 | 第29-32页 |
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 | 第29-30页 |
2. 外商直接投资有余,对外投资不足 | 第30-31页 |
3. 外汇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 第31页 |
4. 对国际游资监管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四、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政策分析 | 第32-41页 |
(一)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 第32-34页 |
1. 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 第32-33页 |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 第33页 |
3. 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 第33-34页 |
4. 自动调节机制适用性分析 | 第34页 |
(二) 国际收支政策调节机制 | 第34-38页 |
1. 基于弹性分析论的调节机制 | 第35页 |
2. 基于吸收分析法的调节机制 | 第35页 |
3. 基于货币分析法的调节机制 | 第35-36页 |
4. 基于结构论的调节机制 | 第36页 |
5. 政策调节机制适用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三)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模型 | 第38-41页 |
1. 蒙代尔政策搭配模型 | 第38-39页 |
2. 支出增减政策分析 | 第39-40页 |
3. 支出转换政策分析 | 第40-41页 |
五、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 | 第41-48页 |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调节国际收支 | 第41-42页 |
1. 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平衡 | 第41-42页 |
2.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平衡 | 第42页 |
(二) 需求调节政策 | 第42-43页 |
1. 运用支出增减政策调节 | 第42-43页 |
2. 运用支出转换政策调节 | 第43页 |
(三) 供给调节政策 | 第43-45页 |
1. 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 第44页 |
2. 变粗放型出口为质量增长型出口 | 第44-45页 |
(四)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 | 第45-46页 |
1. 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 | 第45页 |
2. 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 | 第45页 |
3. 健全和完善外汇交易市场 | 第45-46页 |
(五) 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合作 | 第46页 |
(六) 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