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 学派框架下的通胀成因研究回顾 | 第12-15页 |
2. 方法框架下的通胀成因研究回顾 | 第15-16页 |
(三)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6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 通货膨胀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一) 通货膨胀的含义 | 第18-19页 |
1. 各类词典对通货膨胀的界定 | 第18页 |
2.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界定 | 第18-19页 |
3.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的界定 | 第19页 |
(二) 通货膨胀的度量 | 第19-21页 |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第19-20页 |
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第20页 |
3.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第20-21页 |
4. GDP 平减指数 | 第21页 |
(三) 通货膨胀的类型 | 第21-25页 |
(四)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 | 第25-30页 |
1. 货币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5页 |
2. 需求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5-26页 |
3. 成本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6页 |
4. 混合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6-27页 |
5. 结构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7-28页 |
6. 输入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8页 |
7. 预期因素型通货膨胀 | 第28-30页 |
三、 研究视角、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 第30-39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30页 |
(二) 指标体系 | 第30-33页 |
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2.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3-39页 |
1. 因子分析法 | 第33-35页 |
2. ADF 检验 | 第35-36页 |
3. 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4. VAR 模型 | 第37页 |
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7页 |
6.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第37-39页 |
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 第39-61页 |
(一) 基于因子分析的各因素多变量降维处理 | 第39-50页 |
1. 货币因素综合变量 | 第39-41页 |
2. 需求因素综合变量 | 第41-43页 |
3. 成本因素综合变量 | 第43-45页 |
4. 结构因素综合变量 | 第45-48页 |
5. 输入因素综合变量 | 第48-50页 |
(二) 基于计量经济方法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 第50-61页 |
1. 平稳性检验 | 第50-52页 |
2. J-J 协整检验 | 第52-54页 |
3. 多元 VAR 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4-57页 |
4.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第57-61页 |
五、 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8页 |
(一) 实证结论 | 第61-64页 |
1. 预期因素分解 | 第61页 |
2. 货币因素分解 | 第61-62页 |
3. 需求因素分解 | 第62-63页 |
4. 输入因素分解 | 第63-64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64-68页 |
1. 预防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 第65页 |
2. 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 | 第65页 |
3. 严格控制投资需求增长 | 第65-66页 |
4. 切断输入型通货膨胀之源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