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问题的提出 | 第8-2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23页 |
一、 案例研究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 案例研究的原因 | 第13-14页 |
三、 案例研究的过程 | 第14-23页 |
第四节 研究价值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25-32页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奥苏贝尔接受—同化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第二章 X、Y 校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案例研究 | 第32-59页 |
第一节 学校层面 | 第32-35页 |
一、 学校组织的衔接现状及分析 | 第32-33页 |
二、 研讨会活动的衔接现状及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教师层面 | 第35-57页 |
一、 教师认识层面——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脱节” | 第35-36页 |
二、 教师实践层面 | 第36-57页 |
第三节 现状小结 | 第57-59页 |
一、 学校组织层面 | 第57-58页 |
二、 教师的教学层面 | 第58-59页 |
(一)教学目标脱节 | 第58页 |
(二)教学内容脱节 | 第58页 |
(三)教学实施脱节 | 第58页 |
(四)教学评价脱节 | 第58-59页 |
第三章 X、Y 校学生文言文学习衔接的案例研究 | 第59-75页 |
第一节 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衔接 | 第59-60页 |
一、 教科书选文较难 | 第59-60页 |
二、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 第60页 |
三、 考试内驱力为主动力,功利性强 | 第60页 |
第二节 学习习惯和态度的衔接 | 第60-64页 |
一、 学生的学习态度欠佳 | 第61-63页 |
二、 文言文的积累习惯不佳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衔接 | 第64-66页 |
一、 学习方法没有做出调整 | 第64-65页 |
二、 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 | 第65-66页 |
三、 沿用初中机械记忆方式 | 第66页 |
第四节 认知准备状态的衔接 | 第66-69页 |
一、 认知发展准备不足 | 第67页 |
二、 认知结构不健全 | 第67-69页 |
第五节 学习效果的衔接 | 第69-71页 |
第六节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要求 | 第71-74页 |
一、 教学内容 | 第71-72页 |
二、 教学方法 | 第72-74页 |
第七节 现状小结 | 第74-75页 |
一、 非智力因素方面 | 第74页 |
二、 认知准备状态方面 | 第74页 |
三、 学习策略和效果方面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影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因素分析 | 第75-84页 |
第一节 影响教师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因素 | 第75-81页 |
一、 观念层面 | 第75-77页 |
二、 行为层面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影响学生文言文学习衔接的因素 | 第81-84页 |
一、 客观因素 | 第81-82页 |
二、 主观因素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策略 | 第84-95页 |
第一节 客观方面 | 第84-86页 |
一、 课程标准的合理衔接 | 第84-85页 |
二、 中高考命题导向的恰当衔接 | 第85-86页 |
三、 初高中教科书选文的有效衔接 | 第86页 |
第二节 主观方面 | 第86-95页 |
一、 相关教育者文言文教学衔接观念的转变 | 第86-87页 |
二、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衔接 | 第87-88页 |
三、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衔接 | 第88-89页 |
四、 文言文教学策略的衔接 | 第89-91页 |
五、 文言文教学评价的衔接 | 第91-92页 |
六、 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衔接 | 第92-93页 |
七、 文言文学习策略的衔接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表一 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调查问卷 | 第99-104页 |
附表二 教师调查问卷 | 第104-109页 |
附表三 教师访谈提纲 | 第109-110页 |
附表四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 第110-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课题研究 | 第111-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