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绪论 | 第13-26页 |
| 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旨趣 | 第13-14页 |
| 二、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14-23页 |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3-24页 |
| 四、论文难点与创新预期 | 第24-26页 |
| 第一章 郑天挺生平与学术生涯 | 第26-85页 |
| 第一节 郑天挺家世和早期经历(1899-1930) | 第26-42页 |
| 一、早年家境和读书经历 | 第26-29页 |
| 二、兼收并蓄的大学时代 | 第29-33页 |
| 三、北上读研和南游经历 | 第33-42页 |
| 第二节 任职北大和西南联大(1930-1952) | 第42-66页 |
| 一、从临危受命到忍辱负重 | 第42-47页 |
| 二、西南联大时期的学术与经历 | 第47-57页 |
| 三、北大复校与迎接解放 | 第57-66页 |
| 第三节 任职南开大学时期(1952-1981) | 第66-85页 |
| 一、从史料派到信奉唯物史观 | 第66-74页 |
| 二、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研究和《清史简述》 | 第74-78页 |
| 三、“文革”结束后的史学活动 | 第78-85页 |
| 第二章 郑天挺的隋唐史和元史研究 | 第85-116页 |
| 第一节 郑天挺与隋唐史研究 | 第86-101页 |
| 一、隋唐政治史和唐史分期 | 第87-91页 |
| 二、历史地考察唐代军事和田赋制度 | 第91-94页 |
| 三、实事求是的武则天研究 | 第94-97页 |
| 四、吐蕃源于发羌考 | 第97-101页 |
| 第二节 郑天挺的元史研究 | 第101-116页 |
| 一、蒙古先世与元代政治史 | 第101-106页 |
| 二、元代经济史和民族关系 | 第106-110页 |
| 三、元代社会性质和社会阶层 | 第110-116页 |
| 第三章 郑天挺的明史研究 | 第116-145页 |
| 第一节 明代政治史研究 | 第116-132页 |
| 一、有关明史分期和明初史事的论断 | 第117-124页 |
| 二、考察土木之变和大礼议之争 | 第124-126页 |
| 三、对明代内阁制的研究 | 第126-129页 |
| 四、对明代农民起义的考察 | 第129-132页 |
| 第二节 明代经济史研究 | 第132-139页 |
| 一、丁役制度和田赋制度 | 第132-134页 |
| 二、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 第134-137页 |
| 三、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 第137-139页 |
| 第三节 整理史料与清修《明史》之点校 | 第139-145页 |
| 第四章 郑天挺的清史研究与《清史探微》 | 第145-182页 |
| 第一节 清初政治史研究 | 第145-160页 |
| 一、满洲先世和血系研究 | 第145-151页 |
| 二、满洲入关前政治和社会性质 | 第151-155页 |
| 三、对多尔衮和康雍政治的考察 | 第155-160页 |
| 第二节 清代礼俗和制度研究 | 第160-170页 |
| 一、清初礼俗研究 | 第160-162页 |
| 二、八旗制度和包衣制度 | 第162-163页 |
| 三、清代军机处制度研究 | 第163-167页 |
| 四、幕府制度和职官、文体制度 | 第167-170页 |
| 第三节 清代经济史研究 | 第170-176页 |
| 一、清代土地制度和税赋改革 | 第170-172页 |
| 二、清代资本主义萌芽 | 第172-175页 |
| 三、清代海禁与对外贸易 | 第175-176页 |
| 第四节 郑成功和台湾研究 | 第176-182页 |
| 第五章 郑天挺史学思想和历史教育思想 | 第182-227页 |
| 第一节 郑天挺的史学思想 | 第182-197页 |
| 一、探微索隐、见微知著 | 第182-187页 |
| 二、“深、广、新、严、通” | 第187-193页 |
| 三、唯物史观与精深考证的结合 | 第193-197页 |
| 第二节 郑天挺中国史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 第197-212页 |
| 一、重视运用原始文献资料 | 第197-200页 |
| 二、阐明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 第200-204页 |
| 三、从宏观把握关键性历史问题 | 第204-208页 |
| 四、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208-210页 |
| 五、历史语言研究法 | 第210-212页 |
| 第三节 郑天挺的历史教育思想 | 第212-227页 |
| 一、传授读书致知的门径 | 第213-218页 |
| 二、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 第218-221页 |
| 三、致力于历史教材建设 | 第221-225页 |
| 四、鼓励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 第225-227页 |
| 第六章 郑天挺的史学地位与影响 | 第227-257页 |
| 第一节 郑天挺对北大史学的贡献 | 第228-237页 |
| 一、培养和提携史学人才 | 第228-233页 |
| 二、维持北大明清史学一脉 | 第233-237页 |
| 第二节 南开历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 | 第237-246页 |
| 一、打造南开明清史研究重镇 | 第238-243页 |
| 二、形成多学科全面发展的格局 | 第243-246页 |
| 第三节 郑天挺与南开史学风气 | 第246-257页 |
| 一、奠定勤勉朴实、严谨厚重的传统 | 第246-250页 |
| 二、形成敦厚诚笃、谦敬和谐的风气 | 第250-253页 |
| 三、崇尚“求真、求用、求新”的理念 | 第253-257页 |
| 结语 | 第257-2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0-273页 |
| 致谢 | 第273-274页 |
| 附录 郑天挺学术年谱 | 第274-291页 |
| 个人简历 | 第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