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4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5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21-3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五 论文结构 | 第38-40页 |
第一章 近代变局中的白话文运动 | 第40-124页 |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字的兴起 | 第40-71页 |
一 古代白话的小传统 | 第40-48页 |
二 传教士、外交官与白话文字 | 第48-56页 |
三 维新宜用白话 | 第56-63页 |
四 晚清政府与白话文字的推广 | 第63-71页 |
第二节 民国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 第71-100页 |
一 北洋政府主导下的国语运动 | 第72-83页 |
二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 | 第83-92页 |
三 二三十年代的“文白论争” | 第92-100页 |
第三节 新文体和新世界 | 第100-124页 |
一 引进新语汇 | 第100-107页 |
二 输入新思想 | 第107-117页 |
三 采用新形式 | 第117-124页 |
第二章 白话书写与清末政治运动 | 第124-215页 |
第一节 白话报与清末政治改革 | 第124-171页 |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白话报 | 第124-143页 |
1. 《宪政白话报》 | 第126-135页 |
2. 《吉林白话报》 | 第135-137页 |
3. 《预备立宪官话报》 | 第137-138页 |
4. 小结 | 第138-143页 |
二、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白话报 | 第143-171页 |
1. 《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 | 第144-160页 |
2. 《长沙地方自治白话报》 | 第160-163页 |
3. 《宁乡地方自治白话报》 | 第163-166页 |
4. 小结 | 第166-171页 |
第二节 革命动员中的白话文 | 第171-198页 |
一、革命宣传家的白话文作品 | 第171-185页 |
1. 唤起种界之思:章炳麟与《逐满歌》 | 第172-173页 |
2. 鉴湖女侠的呐喊:《白话》与《中国女报》 | 第173-176页 |
3. 革命的喉舌:《中国白话报》 | 第176-178页 |
4. 革命义声:《童子世界》与《复报》 | 第178-181页 |
5. 革命的播种机:陈天华的《警世钟》与《猛回头》 | 第181-185页 |
二、白话文舆论与革命风潮 | 第185-192页 |
1. 白话书报与各地民众的互动 | 第185-189页 |
2. 民众反抗运动中的白话文 | 第189-192页 |
三、话语变革、革命动员与舆论建构 | 第192-198页 |
1. 国民意识的觉醒 | 第194-195页 |
2. 民权思想的兴起 | 第195-197页 |
3. 革命意识的萌发 | 第197页 |
4. 白话文吹响了革命动员的号角 | 第197-198页 |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与文体变革 | 第198-215页 |
一、东海西海,经验相通 | 第198-209页 |
1. 法国革命前后的文体变革 | 第198-204页 |
2.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与文体演变 | 第204-209页 |
二、“觉民”与“觉世”:清末白话文体的特点 | 第209-215页 |
第三章 白话书写中的“民国”和“国民” | 第215-322页 |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告 | 第215-230页 |
一、国体认同的强化 | 第216-220页 |
二、反袁运动中的通告与檄文 | 第220-223页 |
1. “二次革命”时期 | 第220-221页 |
2. “护国运动”时期 | 第221-223页 |
三、军阀对士兵的宣教 | 第223-228页 |
四、涉外的宣言 | 第228-230页 |
第二节 国语课的新气象 | 第230-293页 |
一、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 | 第232-245页 |
1. 热爱祖国 团结国民 | 第233-235页 |
2. 圣化民国 建构权威 | 第235-239页 |
3. 国民义务 不可推卸 | 第239-241页 |
4. 国耻国难 抗御外侮 | 第241-244页 |
5.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 | 第244-245页 |
二、培育新国民的品质 | 第245-270页 |
1. 勤于学习 掌握知识 | 第245-249页 |
2. 热爱劳动 造福社会 | 第249-251页 |
3. 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 | 第251-258页 |
4. 遵守公德 互助友爱 | 第258-261页 |
5. 继承传统 涵养品格 | 第261-264页 |
6. 自立自强 自尊自爱 | 第264-268页 |
7. 毕业从业 弦歌不辍 | 第268-270页 |
三、民国小学生作文中的认知 | 第270-293页 |
1. 读书不忘救国的政治情怀 | 第270-276页 |
2. 心系劳苦大众的平等精神 | 第276-284页 |
3. 不畏艰难的成长渴望 | 第284-289页 |
4. 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 | 第289-293页 |
第三节 《白话书信》中的新风格 | 第293-322页 |
一、国民的新政治理想 | 第295-307页 |
1. 民主政治的新觉悟 | 第295-299页 |
2. 社会主义的新思潮 | 第299-302页 |
3. 社会革命的新萌芽 | 第302-307页 |
二、国民的新伦理精神 | 第307-322页 |
1. 男女共学的实现与男女生交往 | 第308-314页 |
2. 恋爱婚姻的自主权与家庭革命 | 第314-318页 |
3. 新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 第318-322页 |
第四章 国共两党的话语建构 | 第322-390页 |
第一节 国民党党国的政治修辞 | 第323-348页 |
一、北伐统一的“领导党” | 第324-337页 |
二、党国一体的“统治党” | 第337-345页 |
1. 统治合法性的建构 | 第338-341页 |
2. 与对抗势力的斗争 | 第341-343页 |
3. 民族国家建设的担当者 | 第343-345页 |
三、难以胜任的宪政改革 | 第345-348页 |
第二节 中共的革命语体 | 第348-368页 |
一、国民革大命中的政治动员 | 第348-350页 |
二、革命根据地的白话文告 | 第350-361页 |
三、关于抗战的舆论宣传 | 第361-366页 |
四、解放战争中的政治修辞 | 第366-368页 |
第三节 政党意识形态对国民的塑造 | 第368-390页 |
一、国民党的意识形态 | 第369-375页 |
二、共产党意识形态 | 第375-383页 |
三、革命漩涡中的国共与国民 | 第383-388页 |
四、小结 | 第388-390页 |
第五章 白话文体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 | 第390-402页 |
第一节 从“金字塔”到“扁平化” | 第390-393页 |
一、文言贵族的衰落 | 第391页 |
二、民众力量的崛起 | 第391-392页 |
三、话语权的转移 | 第392-393页 |
第二节 科学理性的思潮 | 第393-396页 |
一、科学话语的形成 | 第393-395页 |
二、白话的科学化 | 第395-396页 |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成长 | 第396-402页 |
一、语言统一与国家统一 | 第396-400页 |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 第400-402页 |
结语 白话文体与现代国家、现代国民 | 第402-412页 |
一、白话文体的现代性意义 | 第402-403页 |
二、从“家国”到“民国”、“党国” | 第403-408页 |
三、革命性与现代性、国民性 | 第408-409页 |
四、白话文体与现代中国人 | 第409-412页 |
参考文献 | 第412-430页 |
附录一 清末民初的主要白话报刊一览表 | 第430-447页 |
附录二 新课程标准公民训练小册《模范公民》第八册概要表 | 第447-449页 |
附录三:平均土地办法 | 第449-450页 |
致谢 | 第450-4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