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中小企业团体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集群融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界定 | 第19页 |
·集群融资的概念 | 第19-20页 |
·集群融资的共生理论 | 第20-21页 |
·信誉链融资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1-22页 |
·信誉链融资的概念及理论 | 第22-23页 |
·团体融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团体融资的概念 | 第23页 |
·团体融资的契约制度 | 第23-25页 |
·融资创新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金融创新的概念 | 第25-26页 |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中小企业团体融资可行性分析 | 第27-38页 |
·集群信誉链融资的内涵 | 第27页 |
·集群信誉链对团体融资模式改进的可行性 | 第27-31页 |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模式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31-38页 |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模式的形成基础 | 第31-33页 |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33-35页 |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形成机制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主体构成分析 | 第38-46页 |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主体 | 第38-41页 |
·团体融资主体选择的博弈分析 | 第41-44页 |
·团体融资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第41-42页 |
·银行与团体融资主体间的多方动态博弈 | 第42-44页 |
·团体融资主体规模的数值模型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契约信用关系的形成分析 | 第46-54页 |
·集群信誉链的信用增级原理 | 第46-48页 |
·信用增级概念 | 第46页 |
·集群信用链的信用增级原理分析 | 第46-48页 |
·团体融资主体间的契约信用关系分析 | 第48-52页 |
·契约信用关系中的信用主体 | 第48-49页 |
·集群信誉链的团体融资契约中的信用关系 | 第49-50页 |
·各融资主体之间的契约信用关系 | 第50-52页 |
·契约信用风险控制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第54-66页 |
·模型变量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54-56页 |
·模型变量设计 | 第54-55页 |
·研究假设 | 第55-56页 |
·问卷变量说明及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问卷变量说明 | 第56-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量表信度检验 | 第58-59页 |
·量表效度检验 | 第59-62页 |
·量表的因子分析可行性验证 | 第59页 |
·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9-62页 |
·模型构建分析及研究结果讨论 | 第62-66页 |
·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62-64页 |
·研究结果讨论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基于集群信誉链的中小企业团体融资效率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