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编织艺术概述 | 第13-21页 |
·编织艺术简介 | 第13页 |
·编织艺术类型 | 第13-14页 |
·编织艺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页 |
·现有编织产品设计分析 | 第14-21页 |
·服装服饰设计 | 第15-16页 |
·家居用品和生活消费品设计 | 第16-19页 |
·工艺品设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绿色包装设计概述 | 第21-30页 |
·绿色包装设计 | 第21-23页 |
·绿色设计概念 | 第21页 |
·绿色包装设计概念 | 第21-22页 |
·绿色包装设计的特点 | 第22-23页 |
·绿色包装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绿色包装设计的原则 | 第24-25页 |
·绿色包装设计要素 | 第25-28页 |
·绿色包装设计的选材 | 第25-27页 |
·绿色包装结构设计中的造型设计 | 第27-28页 |
·绿色包装设计的应用现状 | 第28-30页 |
·我国绿色包装的应用现状 | 第28页 |
·国外绿色包装的应用现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河蟹包装设计要求及问题分析 | 第30-43页 |
·河蟹的特性概述 | 第30-32页 |
·河蟹包装的设计要求 | 第32-39页 |
·河蟹的捆绑 | 第32-35页 |
·河蟹的运输 | 第35-36页 |
·河蟹的保鲜 | 第36-39页 |
·现有河蟹包装分析 | 第39-43页 |
第五章 市场现有河蟹品牌营销现状 | 第43-48页 |
·阳澄湖大闸蟹品牌营销现状 | 第43-45页 |
·销售现状 | 第43-44页 |
·阳澄湖大闸蟹价格 | 第44-45页 |
·七里海河蟹品牌营销现状 | 第45-46页 |
·销售现状 | 第45-46页 |
·销售对象分析 | 第46页 |
·阳澄湖大闸蟹和七里海河蟹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七里海河蟹针对阳澄湖大闸蟹销售优势 | 第46页 |
·七里海河蟹品牌营销存在问题总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七里海河蟹绿色包装设计开发必要性 | 第48-54页 |
·七里海地域特色优势 | 第48-49页 |
·七里海河蟹本身价值优势 | 第49-50页 |
·七里海河蟹味美的奥秘 | 第49页 |
·七里海河蟹成为贡品的由来 | 第49-50页 |
·七里海河蟹营养成份及药用价值 | 第50页 |
·七里海河蟹包装 | 第50-51页 |
·竹编蟹篓 | 第50页 |
·芦苇编织蟹篓 | 第50-51页 |
·防伪标志 | 第51页 |
·政府措施支持优势 | 第51-52页 |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52-54页 |
·现状 | 第52-53页 |
·结合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与七里海河蟹包装的结合应用 | 第54-66页 |
·河蟹的绿色包装 | 第54页 |
·七里海河蟹包装设计元素调研 | 第54-56页 |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河蟹包装中的应用 | 第56-66页 |
·七里海地域文化下的绿色材料选择 | 第56-58页 |
·外包装绿色材料选择 | 第58-61页 |
·单捆包装绿色材料选择 | 第61-64页 |
·运输包装绿色材料选择 | 第64页 |
·河蟹绿色包装结构的实施 | 第64-65页 |
·与其他材料的结合 | 第65-66页 |
第八章 编织艺术与人工造物的结合——以芦苇编织为例 | 第66-73页 |
·芦苇的基本属性 | 第66页 |
·芦苇的加工方法及造型可能性 | 第66-69页 |
·苇编工具 | 第66页 |
·芦苇编织前准备工作 | 第66-67页 |
·苇席及芦苇画制作方法 | 第67-69页 |
·现有编织技法 | 第69-70页 |
·现有芦苇制品 | 第70-71页 |
·芦苇采集 | 第70页 |
·编织用苇子处理方法 | 第70-71页 |
·芦苇蟹篓 | 第71页 |
·草编产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 第71-73页 |
·应用价值 | 第71-72页 |
·应用实例 | 第72-73页 |
第九章 设计实践 | 第73-83页 |
·单只河蟹尺寸的确定 | 第73-76页 |
·单捆包装设计 | 第76-77页 |
·选材 | 第76-77页 |
·做法 | 第77页 |
·设计效果图及实物图 | 第77-81页 |
·尺寸图 | 第81页 |
·设计制作方法 | 第81-82页 |
·成本估算 | 第82-83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83-84页 |
第十一章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