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柔性多体系统气动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注释表 | 第15-17页 |
| 缩略词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 ·概述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0-32页 |
| ·旋翼桨叶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 第20-24页 |
| ·桨叶剖面特性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旋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 第25-29页 |
| ·旋翼气弹分析中的气动模型 | 第29-31页 |
| ·旋翼气弹响应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弹性桨叶非线性气弹动力学建模研究 | 第34-66页 |
| ·旋翼柔性多体系统气弹动力学模型 | 第34-36页 |
| ·桨叶段的坐标系与运动描述 | 第36-39页 |
| ·桨叶变形运动的非线性几何关系 | 第39-41页 |
| ·桨叶应变能 | 第41-45页 |
| ·有限变形的 Green 应变张量 | 第42-44页 |
| ·桨叶应变能和剖面刚度特性 | 第44-45页 |
| ·桨叶动能 | 第45-49页 |
| ·质点的运动与动能表达式 | 第46-48页 |
| ·构件动力学方程形式标准化 | 第48-49页 |
| ·外载荷做功与输出方程 | 第49-52页 |
| ·外载荷做功 | 第50-51页 |
| ·输出方程 | 第51-52页 |
| ·桨叶动力学方程 | 第52-54页 |
| ·高精度桨叶动力学方程 | 第52-53页 |
| ·二阶精度的桨叶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 ·桨叶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4-64页 |
| ·桨叶加载变形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54-58页 |
| ·桨叶动特性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58-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构件对接方法与旋翼气动力集成方法研究 | 第66-88页 |
| ·构件约束方程 | 第66-69页 |
| ·构件的悬臂式对接 | 第67-68页 |
| ·约束方程的奇点 | 第68-69页 |
| ·含铰链构件动力学方程 | 第69-71页 |
| ·含铰链构件的运动输出方程 | 第69-70页 |
| ·铰链动力学方程 | 第70-71页 |
| ·含铰链构件动力学方程 | 第71页 |
| ·旋翼气动模型 | 第71-79页 |
| ·翼型气动力模型 | 第72-75页 |
| ·旋翼自由尾迹模型 | 第75-77页 |
| ·旋翼气动力元 | 第77-79页 |
| ·气动模型验证 | 第79-86页 |
| ·翼型气动力计算模型验证 | 第79-81页 |
| ·诱导入流计算模型验证 | 第81-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四章 旋翼多体系统动力建模研究 | 第88-98页 |
| ·旋翼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89-91页 |
| ·构件动力学方程 | 第89-90页 |
| ·力元方程的并入 | 第90页 |
| ·构件对接的约束方程的并入 | 第90-91页 |
| ·系统控制方程的变换和求解 | 第91-93页 |
| ·增广法求解 | 第91-92页 |
| ·广义坐标分离法求解 | 第92-93页 |
| ·驱动约束与系统控制方程求解的简化 | 第93-94页 |
| ·多体系统控制方程及子方程之间的关系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 第五章 旋翼多体系统动力学控制方程求解方法研究 | 第98-114页 |
| ·旋翼多体系统气弹动力学方程响应计算方法 | 第99-104页 |
| ·差分格式积分方法 | 第99页 |
| ·差分格式积分方法的稳定性 | 第99-101页 |
| ·局部间断有限元积分方法(LDG 法) | 第101-102页 |
| ·一次和二次局部间断有限元积分方法 | 第102-104页 |
| ·数值积分方法的阻尼和周期延长 | 第104-106页 |
| ·高效隐式积分方法 | 第106-108页 |
| ·Broyden 方法 | 第106-107页 |
| ·Newton-Broyden 组合方法 | 第107-108页 |
| ·数值求解方法验证 | 第108-113页 |
| ·梯形法 | 第109-111页 |
| ·一次与二次 LDG 法 | 第11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六章 旋翼多体系统气弹动力学分析与验证 | 第114-138页 |
| ·旋翼多体系统气弹响应计算流程 | 第114-118页 |
| ·方程的瞬态响应求解 | 第115-116页 |
| ·方程的周期稳态解 | 第116-118页 |
| ·气弹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18-121页 |
| ·瞬态响应分析中的激振方式 | 第118-119页 |
| ·衰减信号的处理 | 第119-120页 |
| ·阻尼识别 | 第120-121页 |
| ·旋翼气弹稳定性分析与验证 | 第121-136页 |
| ·无铰式旋翼悬停状态气弹稳定性分析 | 第121-125页 |
| ·无铰式旋翼前飞状态气弹稳定性分析 | 第125-128页 |
| ·后掠桨尖旋翼气弹稳定性分析 | 第128-132页 |
| ·无轴承旋翼悬停状态气弹稳定性分析 | 第132-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8-139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