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第一章 《新唯识论》产生的历史回顾 | 第24-42页 |
第一节 《新唯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4-31页 |
一、近代唯识学发展的源与流 | 第25-28页 |
二、近代如来藏学发展的源与流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新唯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一、熊十力与近代唯识学的理论联系 | 第32-34页 |
二、熊十力思想的儒学基础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新唯识论》思想略观 | 第36-42页 |
一、融通儒佛的基本思路 | 第36-38页 |
二、对熊门后学儒佛会通思想的影响 | 第38-42页 |
第二章 本体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 第42-81页 |
第一节 从唯识论转向唯心本体 | 第42-53页 |
一、对唯识学境识关系的改造 | 第42-46页 |
二、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判 | 第46-50页 |
三、种识转变与唯心本体 | 第50-53页 |
第二节 从佛教缘起论转向能创生之本体 | 第53-69页 |
一、对佛教缘起论的诠释与批判 | 第53-58页 |
二、恒转本体的翕闢成变 | 第58-64页 |
三、以寂、仁融会儒佛本体 | 第64-69页 |
第三节 彻底一元论的本体架构之延伸 | 第69-79页 |
一、唐君毅心境混融论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 | 第69-73页 |
二、牟宗三论佛家的两层存有 | 第73-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心性论层面之儒佛会通 | 第81-117页 |
第一节 从唯识妄心转向本心论 | 第81-95页 |
一、对阿赖耶识的批判 | 第81-86页 |
二、对种识关系、种现说的改造 | 第86-90页 |
三、本心习心之分 | 第90-95页 |
第二节 心与性关系上的儒佛分辨 | 第95-107页 |
一、《新唯识论》心与性的涵义 | 第95-102页 |
二、《新唯识论》心性关系与禅宗心性关系之比较 | 第102-107页 |
第三节 《新唯识论》心性思想之延伸 | 第107-115页 |
一、唐君毅对佛教心性论中国化的概括 | 第108-111页 |
二、牟宗三论如来藏清净心架构 | 第111-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体用不二的方法论会通 | 第117-161页 |
第一节 《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论 | 第117-133页 |
一、《新唯识论》体、用义 | 第117-122页 |
二、体与用的关系 | 第122-128页 |
三、中、印、西体用义概观 | 第128-133页 |
第二节 《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综合 | 第133-148页 |
一、熊十力对佛教体用义的批判 | 第134-136页 |
二、欧阳竟无体用观对熊十力的影响 | 第136-143页 |
三、《新唯识论》对儒佛体用义的吸取 | 第143-148页 |
第三节 《新唯识论》体用观之发展 | 第148-158页 |
一、唐君毅体、相、用浑合论 | 第149-152页 |
二、牟宗三辨佛家体用义 | 第152-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1页 |
第五章 修养论的儒佛融合 | 第161-198页 |
第一节 性智主导量智的修证前提 | 第161-176页 |
一、量智说安排遍计所执性之理智知识 | 第161-168页 |
二、性智说阐发个体对天道的体认 | 第168-176页 |
第二节 唯识学的闻熏修证与熊十力的返本还原 | 第176-189页 |
一、唯识学的闻熏修证论 | 第176-183页 |
二、熊十力的返本还原论 | 第183-189页 |
第三节 《新唯识论》修养论之发展 | 第189-196页 |
一、唐君毅的"无定执而自超越"论 | 第190-193页 |
二、牟宗三"智的直觉"与识心之执 | 第193-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第六章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反省 | 第198-244页 |
第一节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往复论辩 | 第198-217页 |
一、《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辩难 | 第199-206页 |
二、《辨佛学根本问题》的吕澂、熊十力之争 | 第206-210页 |
三、王恩洋评《新唯识论》 | 第210-213页 |
四、牟宗三对熊十力与内学院之争评议 | 第213-217页 |
第二节 佛学界对《新唯识论》的评议 | 第217-229页 |
一、太虚论《新唯识论》的佛学思想归属 | 第217-221页 |
二、印顺对《新唯识论》的思想定位 | 第221-225页 |
三、熊十力《摧惑显宗记》的反驳 | 第225-229页 |
第三节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模式总结 | 第229-244页 |
一、儒佛会通所涉宗教对话层面 | 第230-235页 |
二、对中西宗教对话的启示 | 第235-244页 |
结语 | 第244-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59页 |
附录《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9-265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 第265-267页 |
后记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