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信仰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导论 | 第14-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5-17页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一) 民间信仰 | 第17-18页 |
(二) 社会 | 第18页 |
(三) 社会转型 | 第18-19页 |
(四) 知识 | 第19页 |
(五) 知识社会学范式 | 第19-2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知识社会学理论回顾与民间信仰文献研究综述 | 第24-39页 |
一、知识社会学理论回顾 | 第24-26页 |
(一) 知识及其分类 | 第24页 |
(二)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 第24-26页 |
二、中国民间信仰文献研究综述 | 第26-3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26-37页 |
(二)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理想类型 | 第39-52页 |
一、神灵崇拜 | 第39-42页 |
(一) 自然崇拜 | 第39-40页 |
(二) 神明崇拜 | 第40-42页 |
二、祖先崇拜 | 第42-44页 |
三、岁时祭仪 | 第44-47页 |
(一) 春节 | 第44-45页 |
(二) 清明节 | 第45页 |
(三) 端午节 | 第45-46页 |
(四) 中秋节 | 第46页 |
(五) 重阳节 | 第46页 |
(六) 腊八节 | 第46-47页 |
四、生命礼仪 | 第47-49页 |
(一) 诞生礼 | 第47-48页 |
(二) 婚礼 | 第48页 |
(三) 丧葬礼 | 第48-49页 |
五、占卜风水 | 第49-50页 |
(一) 占卜 | 第49-50页 |
(二) 风水 | 第50页 |
六、符咒法术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民间信仰现状 | 第52-111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 | 第52-57页 |
(一) 经济层面 | 第52-53页 |
(二) 政治层面 | 第53-54页 |
(三) 社会层面 | 第54-55页 |
(四) 文化层面 | 第55-57页 |
二、民间信仰地方场域的社会状况 | 第57-70页 |
(一) 仙桃市概况 | 第57-60页 |
(二) 沔城镇概况 | 第60-70页 |
三、农村民间信仰现状 | 第70-109页 |
(一)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70-73页 |
(二) 农村民间信仰现状的测量与分析 | 第73-109页 |
四、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功能 | 第111-129页 |
一、民间信仰功能的一般理论探讨 | 第111-116页 |
(一) 民间信仰的正功能 | 第111-115页 |
(二) 民间信仰的负功能 | 第115-116页 |
二、民间信仰功能的实证分析 | 第116-127页 |
(一) 农民对民间信仰功能的认知 | 第116-120页 |
(二) 农民对民问信仰功能的态度 | 第120-123页 |
(三) 民间信仰的现实功能 | 第123-127页 |
三、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2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1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13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2-14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47-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