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5页 |
| Abstract | 第15-23页 |
|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23-25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第25-45页 |
| ·研究背景 | 第25-41页 |
| ·海洋生态环境 | 第25-27页 |
| ·适冷微生物及其环境适应机制 | 第27-28页 |
| ·假交替单胞菌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 ·丝状噬菌体研究概况 | 第33-37页 |
| ·极地噬菌体研究概况 | 第37-38页 |
| ·适冷酶及适冷表达体系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41-45页 |
| ·立题依据 | 第41-43页 |
| ·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北极海冰假交替单胞菌丝状噬菌体的分离及基本性质研究 | 第45-65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5-49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45-46页 |
|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48-49页 |
| ·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 ·菌株与质粒保存 | 第49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复制形式(R_F)的提取 | 第49页 |
| ·丝状噬菌体颗粒的提取 | 第49-50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的电镜观察 | 第50页 |
| ·单链形式丝状噬菌体DNA的提取 | 第50页 |
| ·丝状噬菌体基因组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50页 |
| ·丝状噬菌体主要衣壳蛋白N端序列测定 | 第50-51页 |
| ·利用PCR检测北极海冰假交替单胞菌中丝状噬菌体的分布 | 第51-52页 |
| ·利用rpoD基因构建含丝状噬菌体基因的宿主菌进化树 | 第52-53页 |
| ·DNA-DNA杂交 | 第53-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的分离及形态观察 | 第54-55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5-59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的基本性质测定 | 第59-61页 |
| ·丝状噬菌体在北极海冰假交替单胞菌中的分布 | 第61-64页 |
| ·讨论 | 第64-65页 |
| 第三章 丝状噬菌体f327介导的假交替单胞菌适应海冰环境的机制 | 第65-83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65-67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65页 |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65-6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71页 |
| ·高温消除丝状噬菌体复制形式RF327 | 第67页 |
| ·Southern blot杂交验证缺失突变株 | 第67-69页 |
| ·菌株生长与耐盐实验 | 第69页 |
| ·菌株H2O2耐受性实验 | 第69页 |
| ·菌株运动性检测 | 第69-70页 |
| ·细菌总RNA的提取与转录组分析 | 第70页 |
| ·反转录与实时定量PCR(RT qPCR) | 第70-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1页 |
| ·丝状噬菌体复制形式RF327的消除 | 第71-74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对宿主生长及耐受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对宿主运动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 ·丝状噬菌体f327影响宿主的分子机制 | 第77-81页 |
| ·讨论 | 第81-83页 |
| 第四章 深海适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SM9913高效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 | 第83-97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3-84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83页 |
|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83-8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4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84页 |
| ·抗生素的配制 | 第84页 |
| ·实验方法 | 第84-89页 |
| ·Ps.sp.SM9913药敏实验 | 第84页 |
| ·细菌基因组DNA及质粒的提取 | 第84-85页 |
| ·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回收、纯化与克隆 | 第85-88页 |
| ·穿梭载体pOriT-4EM的构建 | 第88页 |
| ·E.coli ET12567(pUZ800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88页 |
| ·接合转移方法的建立 | 第88-8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5页 |
| ·Ps.sp.SM9913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89-90页 |
| ·穿梭载体pOriT-4EM的构建 | 第90-93页 |
| ·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 | 第93-95页 |
| ·讨论 | 第95-97页 |
| 第五章 深海适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SM9913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及基因的敲除 | 第97-113页 |
| ·引言 | 第97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97-98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97页 |
|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97-9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8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98页 |
| ·实验方法 | 第98-102页 |
| ·epsT基因同源臂及筛选标记的扩增 | 第98-99页 |
| ·epsT基因无标记敲除载体pMT的构建 | 第99-100页 |
| ·第一次同源重组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100页 |
| ·第二次同源重组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100-101页 |
| ·胞外多糖产量的测定 | 第101-102页 |
| ·胞外多糖的发酵及提取 | 第10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0页 |
| ·epsT基因无标记敲除载体pMT的构建 | 第102-105页 |
| ·epsT基因的无标记敲除 | 第105-108页 |
| ·epsT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表型检测 | 第108-109页 |
| ·Ps.sp.SM9913运动性相关基因的敲除 | 第109-110页 |
| ·讨论 | 第110-113页 |
| 第六章 北极海冰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BSi20429适冷异源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异源蛋白的表达 | 第113-135页 |
| ·引言 | 第113页 |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113-114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113-114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11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4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4-120页 |
| ·穿梭载体pOriT-4CM的构建和Ps.sp.SM20429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 | 第114-115页 |
| ·报告载体的构建 | 第115-117页 |
|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117页 |
| ·异源表达载体pEV的构建 | 第117-118页 |
|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8-119页 |
| ·重组pseudoalterin的表达 | 第119页 |
| ·弹性蛋白酶酶活测定 | 第119页 |
| ·利用His-tag纯化重组蛋白 | 第119-120页 |
| ·重组蛋白N端序列测定 | 第1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32页 |
| ·穿梭载体pOriT-4CM的构建与Ps.sp.SM20429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 | 第120-121页 |
| ·报告载体的构建 | 第121-124页 |
| ·红霉素抗性基因在Ps.sp.SM20429中的表达 | 第124-125页 |
| ·不同启动子下纤维素酶酶活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 ·异源表达载体pEV的构建 | 第126-127页 |
| ·多个适冷酶的重组表达与纯化 | 第127-132页 |
| ·讨论 | 第132-135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 一、本文取得的创新性结果 | 第135-136页 |
| 二、本文存在的问题及深入方向 | 第136-137页 |
| 附录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53页 |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153-155页 |
| 致谢 | 第155-156页 |
| 附件 | 第156-16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