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宽速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与优化
| 目录 | 第1-7页 |
| 表目录 | 第7-8页 |
| 图目录 | 第8-11页 |
| 摘要 | 第1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乘波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高超声速飞行器升阻比指标 | 第21-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基本方法与数值验证 | 第26-36页 |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6页 |
| ·优化方法 | 第26-31页 |
| ·多项式响应面 | 第27-28页 |
| ·神经网络[61] | 第28-30页 |
| ·遗传算法 | 第30-31页 |
| ·数值计算方法与验证 | 第31-34页 |
| ·数值方法 | 第31-32页 |
| ·数值方法校核 | 第32-34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宽速域飞行器设计 | 第36-45页 |
| ·锥导乘波设计原理 | 第36-37页 |
| ·宽速域飞行器设计方案 | 第37-44页 |
| ·基准乘波构型选取 | 第37-39页 |
| ·“串联”飞行器设计理论 | 第39-41页 |
| ·“并联”飞行器设计理论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宽速域“串联”飞行器性能研究 | 第45-65页 |
| ·宽速域“串联”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 | 第45-50页 |
| ·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45-46页 |
| ·宽速域“串联”飞行器与基准模型对比研究 | 第46-48页 |
| ·流场特性研究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连接段对宽速域“串联”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 | 第50-63页 |
| ·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 ·连接段长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 ·前体厚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后体宽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 ·流场特性分析 | 第59-63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宽速域“并联”飞行器性能研究 | 第65-94页 |
| ·宽速域“并联”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 | 第65-74页 |
| ·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65-66页 |
| ·宽速域“并联”飞行器与基准模型对比研究 | 第66-69页 |
| ·流场特性分析 | 第69-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连接方式对宽速域“并联”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 | 第74-84页 |
| ·“并联”飞行器设计方案 | 第74-75页 |
| ·前缘线生成方式对“并联”方案的影响 | 第75-79页 |
| ·设计马赫数对“并联”方案的影响 | 第79-81页 |
| ·上端面后缘线对“并联”方案的影响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4页 |
| ·翼身耦合效应的影响 | 第84-92页 |
| ·机翼在高超声速领域的应用 | 第84-85页 |
| ·机翼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影响 | 第85-90页 |
| ·机翼对宽速域“并联”飞行器的影响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六章 宽速域飞行器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94-101页 |
| ·宽速域“串联”与“并联”飞行器性能对比 | 第94-97页 |
| ·宽速域“串联”飞行器的对比与优化 | 第97-100页 |
| ·优化变量选取 | 第98页 |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结束语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