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3页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0页 |
·矿区地理位置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1-19页 |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11-13页 |
·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马脑壳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的学术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指导思想 | 第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0-23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0页 |
·取得主要成果 | 第20-23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3-37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3-24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4-26页 |
·东西向构造 | 第25页 |
·南东—北西向构造 | 第25-26页 |
·南北向构造 | 第26页 |
·区域沉积建造 | 第26-30页 |
·基底含金建造 | 第27页 |
·沉积盖层特征 | 第27-30页 |
·区域岩浆活动 | 第30页 |
·区域变质作用 | 第30-31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31-33页 |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第31页 |
·航磁异常特征 | 第31-33页 |
·区域遥感图象特征 | 第33-34页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35页 |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5-37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7-75页 |
·矿区地层 | 第37-39页 |
·杂谷脑组(T_3z) | 第37页 |
·扎尕山组(T_2zg) | 第37-38页 |
·菠茨沟组(T_1b) | 第38-39页 |
·矿区岩石特征 | 第39-4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9页 |
·含矿岩石特征 | 第39-40页 |
·矿区构造 | 第40-48页 |
·褶皱 | 第41-45页 |
·断裂 | 第45-47页 |
·节理劈理 | 第47-48页 |
·岩浆活动 | 第48页 |
·变质作用 | 第48-50页 |
·变质作用类型 | 第48-49页 |
·变质岩 | 第49-50页 |
·含矿带特征 | 第50-54页 |
·矿体特征 | 第54-59页 |
·矿石特征 | 第59-70页 |
·矿石的矿物组分 | 第59-65页 |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65-66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66-67页 |
·矿石类型 | 第67页 |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 第67-70页 |
·矿化期与矿化阶段 | 第70-71页 |
·近矿围岩蚀变 | 第71-75页 |
第4章 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 第75-117页 |
·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109页 |
·热液成因脉体特征 | 第75-79页 |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测试 | 第79-81页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1-98页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8-105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5-109页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109-117页 |
·区域成矿作用及演化历史 | 第109页 |
·成矿条件分析 | 第109-112页 |
·成矿时代和成矿机制 | 第112页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112-117页 |
第5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第117-137页 |
·成矿规律 | 第117-131页 |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17-118页 |
·马脑壳矿床成矿规律 | 第118-130页 |
·矿床成矿演化模式 | 第130-131页 |
·找矿方向及找矿标志 | 第131-137页 |
·找矿方向 | 第131-135页 |
·找矿标志 | 第135-13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7-140页 |
结论 | 第137-139页 |
建议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