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深层寒武系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7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3页 |
·国内外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勘探程度与已取得成果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第24-25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5页 |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9页 |
·塔里木寒武系地层特征 | 第27-30页 |
·巴麦-塔中-塔北地区(台地相区) | 第27-29页 |
·塔东地区(盆地相区) | 第29-30页 |
·塔里木寒武系沉积特征 | 第30-39页 |
·寒武系沉积相类型 | 第30-33页 |
·寒武系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3-37页 |
·寒武纪沉积演化 | 第37-39页 |
第3章 寒武系储层特征 | 第39-88页 |
·寒武系储层岩石学结构特征 | 第39-48页 |
·泥微晶白云岩 | 第39-41页 |
·保留(或残余)原始结构的白云岩 | 第41-43页 |
·晶粒白云岩 | 第43-46页 |
·灰岩 | 第46页 |
·蒸发岩 | 第46-47页 |
·其他岩类 | 第47-48页 |
·寒武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48-52页 |
·白云岩晶间孔及晶间溶孔型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48页 |
·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48-50页 |
·白云岩裂缝型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50-51页 |
·白云岩复合型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51-52页 |
·寒武系储层储集空间组合特征 | 第52-65页 |
·塔北地区 | 第52-59页 |
·塔中及巴麦地区 | 第59-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寒武系储层物性特征 | 第65-67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67-86页 |
·新生变形作用 | 第68-69页 |
·压实、压溶作用特征 | 第69-70页 |
·胶结作用特征 | 第70-71页 |
·白云石化作用特征 | 第71-76页 |
·过白云石化作用特征 | 第76-77页 |
·白云岩的硅化作用特征 | 第77-79页 |
·自生黄铁矿特征 | 第79-80页 |
·自生萤石、重晶石特征 | 第80-81页 |
·自生粘土矿物特征 | 第81-82页 |
·去白云石化作用特征 | 第82-83页 |
·溶蚀作用特征 | 第83-85页 |
·裂缝作用特征 | 第85-86页 |
·寒武系岩石的成岩演化序列 | 第86-88页 |
第4章 寒武系储层形成机理 | 第88-135页 |
·寒武系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88-108页 |
·微量元素 | 第88-94页 |
·碳、氧同位素 | 第94-98页 |
·锶同位素 | 第98-102页 |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2-108页 |
·寒武系白云石化机理 | 第108-120页 |
·同生期白云石化机理 | 第108-110页 |
·埋藏白云石化机理 | 第110-111页 |
·热液白云石化机理 | 第111-120页 |
·寒武系储层形成机理 | 第120-133页 |
·白云石化作用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121-123页 |
·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机理 | 第123-128页 |
·热液溶蚀作用 | 第128页 |
·关于有机酸溶蚀作用的讨论 | 第128-133页 |
·寒武系储层孔隙的演化 | 第133-135页 |
第5章 寒武系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储层评价 | 第135-149页 |
·储层控制因素 | 第135-137页 |
·沉积环境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 第135页 |
·断裂对储层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136-137页 |
·寒武系储层评价 | 第137-146页 |
·有利储层发育地区预测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