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新媒体及其传播特性 | 第12-17页 |
(一)什么是新媒体 | 第12-14页 |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 第14-17页 |
1.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数字化 | 第14-15页 |
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多向互动性 | 第15页 |
3.新媒体具有分众化、个性化的特征 | 第15-17页 |
二、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的演变过程 | 第17-20页 |
(一)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不分的朦胧关系 | 第17-18页 |
(二)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分立的对应关系 | 第18页 |
(三)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和谐的一体化关系 | 第18-20页 |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现状 | 第20-29页 |
(一)新媒体传播中传受主体关系的新形势 | 第20-21页 |
(二)传受主体的“转移”与“互动” | 第21-24页 |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 第24-26页 |
1.传统的大众媒介 | 第24-25页 |
2.非专业化的传播机构 | 第25-26页 |
3.个人的网络新闻传播 | 第26页 |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接受主体的需求 | 第26-29页 |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影响 | 第29-37页 |
(一)对新闻理论的影响 | 第29-32页 |
1.对新闻概念的重新定义 | 第29-30页 |
2.对沉默螺旋的逐渐消解 | 第30-32页 |
(二)对把关活动的影响 | 第32-35页 |
1.新媒体时代中的把关人 | 第32-33页 |
2.把关人角色转换 | 第33-34页 |
3.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给把关所带来的困难 | 第34-35页 |
(三)对新闻记者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四)对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36-37页 |
五、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思考与启示 | 第37-40页 |
(一)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思考 | 第37-38页 |
(二)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第38-40页 |
1.受众的个人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 | 第38-39页 |
2.对网络的管理还需加强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