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0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研究重点 | 第20-21页 |
·研究难点 | 第2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 第22-38页 |
·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解析 | 第22-3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22-24页 |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24-29页 |
·大众 | 第29-30页 |
·大众化 | 第30-34页 |
·大众化的特点 | 第34-38页 |
·通俗性 | 第35页 |
·普及性 | 第35页 |
·民族性 | 第35-36页 |
·实践性 | 第36-38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8-52页 |
·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38-48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品质发展的需要 | 第39-41页 |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1-44页 |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需要 | 第44-46页 |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 第46-48页 |
·大众化的可能性 | 第48-52页 |
·政治的推动 | 第48-49页 |
·学术的推动 | 第49页 |
·现实社会的需要 | 第49-52页 |
第4章 大众化的原则 | 第52-55页 |
·指导思想唯一性的原则 | 第52-53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 | 第52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 第52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指导思想地位 | 第52-53页 |
·实现主体“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3页 |
·人民群众是大众化的主体 | 第53页 |
·群众的利益是根本利益 | 第53页 |
·发展过程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53-55页 |
·大众化过程的复杂性 | 第54页 |
·受众的复杂性 | 第54-55页 |
第5章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机制分析 | 第55-61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机制的内涵 | 第55-56页 |
·大众化机制的概念 | 第55页 |
·大众化机制的特点 | 第55-56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组成方式 | 第56页 |
·作用方式 | 第56-57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功能分析 | 第57-58页 |
·传播功能 | 第57页 |
·推动及教化功能 | 第57-58页 |
·实践功能 | 第58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联系分析 | 第58-61页 |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经和接受者 | 第58页 |
·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 第58-61页 |
第6章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法探索 | 第61-79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法运用原则分析 | 第61-62页 |
·以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为前提 | 第61页 |
·方法的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 第61页 |
·要体现时代性 | 第61-62页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法研究 | 第62-71页 |
·抽象性和具体性,深奥性和浅显性相结合 | 第62-66页 |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新的精神信仰 | 第66页 |
·以“三改”促进“三化” | 第66-69页 |
·大众化要以现实社会实践为基础 | 第69-71页 |
·重视模式效应 | 第71-73页 |
·实验作用 | 第71页 |
·示范效应 | 第71-73页 |
·提高机制运转效率 | 第73-78页 |
·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组织要结合 | 第73页 |
·学者要推动 | 第73-74页 |
·社会力量要参与 | 第74-76页 |
·制度要完善 | 第76页 |
·落实要到位 | 第76-77页 |
·传播要全面、有创新 | 第77-78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辩证结合 | 第78-79页 |
第7章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检验标准 | 第79-83页 |
·大众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79-80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否被大众掌握并运用 | 第80-81页 |
·人民群众是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 | 第81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众福祉的影响程度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