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论文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37页
 一、问题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一)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第10-11页
  (二)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师教育的有效手段第11页
  (三)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适应了时代对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第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26页
 四、理论界定第26-36页
 五、研究方法第36-37页
第一章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之必要第37-48页
 一、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该共同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37-40页
  (一) U—S共同体文化建设是该共同体创建成熟的标志第37-39页
  (二)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该共同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39-40页
 二、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双方学校改进的需要第40-42页
  (一)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大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第40-41页
  (二)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中小学要实现真正的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第41-42页
 三、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第42-48页
  (一) 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将促进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第42-46页
  (二)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第46-48页
第二章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之障碍第48-57页
 一、大学与中小学物质文化的冲突第48页
 二、大学与中小学精神文化的冲突第48-51页
  (一) 大学与中小学精神文化差异的基础是双方人员素质水平的差异第48-49页
  (二) 大学与中小学精神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第49-51页
 三、大学与中小学制度文化的冲突第51-53页
  (一) 经济来源上的差异第51-52页
  (二) 课程设置与管理上的差异第52页
  (三) 组织形式与结构上的差异第52-53页
 四、大学与中小学行为文化的冲突第53-57页
  (一) 学术文化与工作文化的冲突第53-55页
  (二) 合作型文化与独立型文化的冲突第55-57页
第三章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之可能第57-67页
 一、大、中小学文化融合理论之可能第57-60页
  (一) 理论文化与实践文化的本然统一第57-58页
  (二) 两种文化在教育目标根本追求上的一致性第58-59页
  (三) 两种文化是具有互补性的融合文化第59-60页
 二、大、中小学文化融合实践之探讨第60-67页
  (一) 两种文化融合时中国本土文化因素的影响第60-62页
  (二) 文化冲突对于文化融合的意义第62页
  (三) 用复杂性理论看待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过程第62-67页
第四章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文化建设之指向第67-77页
 一、两种文化特质的交融---以中观性理论作为连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第67-70页
  (一) 交融的理论基础第67-69页
  (二) 深度交融——理解第69-70页
 二、生成教师教育共同体研究文化的独有新特征第70-71页
  (一) 研究态度和心理的转变第70页
  (二) 研究方法的改良第70-71页
 三、培养教师教育共同体研究文化的方法与策略第71-77页
  (一) 教师继续教育应增设理论课程,为该共同体研究文化的形成制度性保证第72-73页
  (二) 给一线教师创造一个能够展现符合现有教师研究水平的平台第73页
  (三) 高校一方建立指导一线教师做研究的长期监督帮扶机制第73-74页
  (四) 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对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文化建设的借鉴第74-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附件1 访谈提纲第83-85页
附件2 正式访谈第85-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教育系统党员教师角色定位初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下一篇:农村新入职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山东省T县三位小学新入职教师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