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通识教育概念解析 | 第8-9页 |
|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内涵 | 第9-10页 |
|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2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15-22页 |
| ·发轫期(1956-1984) | 第15-18页 |
| ·由个别引入到广泛开展 | 第15-17页 |
| ·经济导向与功利化倾向 | 第17-18页 |
| ·发展期(1984-1994) | 第18-20页 |
| ·从自发创设到规范发展 | 第18-19页 |
| ·规范设置下的自由多元 | 第19-20页 |
| ·成熟期(1994-至今) | 第20-22页 |
| ·由自主组织到系统完善 | 第20-21页 |
| ·以质量评鉴促整体提升 | 第21-22页 |
| 3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 第22-46页 |
| ·课程实施模式 | 第22-26页 |
| ·核心通识课程 | 第23页 |
| ·核心通识与多元通识课程结合 | 第23-24页 |
| ·共同必修与通识(共同)选修课程结合 | 第24页 |
| ·正式课程与非正式(潜在)课程结合 | 第24-26页 |
| ·教学实践手段 | 第26-30页 |
| ·通识课堂 | 第26页 |
| ·“E化”通识 | 第26-27页 |
| ·通识活动 | 第27-28页 |
| ·通识刊物 | 第28-29页 |
| ·通识网站 | 第29页 |
| ·通识助理 | 第29-30页 |
| ·组织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 ·通识教育评鉴 | 第31-35页 |
| ·案例解析 | 第35-46页 |
| ·台湾“清华大学” | 第35-39页 |
| ·东海大学 | 第39-46页 |
| 4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 第46-55页 |
| ·成效 | 第46-50页 |
| ·理念目标明确 | 第46-47页 |
| ·注重本土文化传承 | 第47-48页 |
| ·管理制度日渐科学 | 第48-49页 |
| ·评鉴体系逐步完善 | 第49页 |
| ·资金支持比较充分 | 第49-50页 |
| ·不足 | 第50-55页 |
| ·认识程度有待均衡 | 第50-51页 |
| ·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 第51-53页 |
| ·课程设置仍需调整 | 第53-55页 |
| 5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的启示 | 第55-61页 |
| ·健全通识教育体制 | 第55-56页 |
|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 第56-57页 |
|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57-59页 |
| ·加大通识教育投入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