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次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重难点、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重难点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孔子仁学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14-26页 |
·“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 | 第14-16页 |
·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实践原则和方法 | 第16-22页 |
·为仁由己 | 第16-17页 |
·克己复礼 | 第17-19页 |
·见利思义 | 第19-21页 |
·推己及人 | 第21-22页 |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其推广仁学思想的主要手段 | 第22-26页 |
·有教无类 | 第23-24页 |
·因材施教 | 第24-26页 |
3 孔子仁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26-31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到位 | 第26-27页 |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27页 |
·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 | 第27-28页 |
·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乏力 | 第28页 |
·孔子仁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的共性 | 第28-31页 |
·孔子的仁爱思想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本质的认识 | 第28-29页 |
·孔子的育人思想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 第29-31页 |
4 孔子仁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第31-41页 |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1-33页 |
·“仁”的道德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光辉 | 第33-34页 |
·“为仁由己”的主动学习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 | 第34-35页 |
·孔子仁学思想的育人理念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 | 第35-37页 |
·孔子仁学思想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7-39页 |
·提倡因材施教 | 第37页 |
·重视启发诱导 | 第37-38页 |
·注重学思结合 | 第38页 |
·坚持榜样示范 | 第38页 |
·强调学以致用 | 第38-39页 |
·孔子仁学思想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环境 | 第39-41页 |
5 孔子仁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 第41-49页 |
·借鉴孔子“德才兼备”为原则,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 第41页 |
·汲取孔子“天人合一”和谐新视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 第41-44页 |
·践行孔子“为仁由己”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第44-46页 |
·以学习培训为重点,不断提升教育者队伍水平 | 第44-45页 |
·以创新教育方法为重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 第45-46页 |
·学习孔子“择仁而处”教育环境观,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