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赋予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新机遇 | 第11-12页 |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赋予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新挑战 | 第12页 |
·缺乏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 | 第12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 第14页 |
·关于研究生教育及培养模式概念内涵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国外对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 第16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6页 |
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分析 | 第20-31页 |
1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边界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人本化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多因素分析法 | 第22页 |
2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及要素分析 | 第22-2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 第26-29页 |
3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生源分布的多元化 | 第29-30页 |
·语言结构的多元化 | 第30页 |
·知识水平的差异化 | 第30页 |
·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匮乏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 第31-55页 |
1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31-46页 |
·问卷设计 | 第31页 |
·调查对象分析 | 第31-33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46页 |
2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案例分析 | 第46-49页 |
·样本学校选择 | 第46-47页 |
·北京大学与长沙地区高校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 第47-49页 |
3 小结 | 第49-55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概述 | 第49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借鉴的经验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美国和日本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色分析 | 第55-61页 |
1 美国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分析 | 第55-57页 |
·高度的政策支持 | 第56页 |
·严格的淘汰机制 | 第56-57页 |
·完善的语言测试体系 | 第57页 |
2 美国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第57-58页 |
·适当转变政府职能 | 第57页 |
·完善淘汰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 第57-58页 |
·优化入学语言要求 | 第58页 |
3 日本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分析 | 第58-59页 |
·扎实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 | 第58页 |
·丰富的科研信息资源 | 第58-59页 |
4 日本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第59-61页 |
·转变教学方式 | 第59页 |
·实行个性化教学和科研指导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 第61-82页 |
1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分析 | 第61-63页 |
·个人价值取向 | 第61-62页 |
·社会价值取向 | 第62-63页 |
·知识价值取向 | 第63页 |
·三元价值取向有机结合 | 第63页 |
2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63-65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63-64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4页 |
·统一性和差异性原则 | 第64-65页 |
3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65-79页 |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65-71页 |
·“L”模式的构建 | 第71-74页 |
·“K”模式的构建 | 第74-75页 |
·“C”模式的构建 | 第75-78页 |
·“A”模式的构建 | 第78-79页 |
4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 第79-81页 |
5 小结 | 第81-82页 |
结束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