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唯物辩证法 | 第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14页 |
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实践操作创新 | 第14-15页 |
·理论研究创新 | 第15页 |
·解决路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历程、类型及其重要性 | 第16-24页 |
1 高校学生社团的三次发展浪潮 | 第16-19页 |
·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 第16-17页 |
·第一次浪潮:以爱国政治斗争为主的学生社团 | 第17页 |
·第二次浪潮:以革命新思想传播为主的学生社团 | 第17-18页 |
·第三次浪潮:以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的学生社团 | 第18-19页 |
2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类型 | 第19-21页 |
·理论学习型社团 | 第19页 |
·学术科技型社团 | 第19-20页 |
·公益实践型社团 | 第20页 |
·文体娱乐型社团 | 第20-21页 |
3 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 第21-24页 |
·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教育的不足 | 第21页 |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德育环境 | 第22-23页 |
·有利于增强现代德育的实效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及其特点 | 第24-33页 |
1 德育及学生社团德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2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德育功能 | 第25-30页 |
·教育承载功能 | 第25-26页 |
·价值导向功能 | 第26-27页 |
·凝聚激励功能 | 第27-28页 |
·心理调节功能 | 第28-29页 |
·自教自律功能 | 第29-30页 |
3 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特点 | 第30-33页 |
·育人对象的主体性 | 第30页 |
·育人方式的潜隐性 | 第30-31页 |
·育人内容的全面性 | 第31-32页 |
·育人效果的针对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实证研究 | 第33-45页 |
1 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 | 第33-39页 |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第33页 |
·大学生参团的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大学生对学生社团的认识 | 第35-37页 |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现状 | 第37-39页 |
2 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的突出矛盾 | 第39-41页 |
·内部管理自主性与整体发展规范性的矛盾 | 第39页 |
·发展资源的需求性与学校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 第39-40页 |
·活动内容低端化与大学生需求品位高端化的矛盾 | 第40-41页 |
3 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 | 第41-45页 |
·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 | 第41-42页 |
·多重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 第42-43页 |
·学校对学生社团德育功能作用的忽视 | 第43页 |
·优秀学生社团精神传承的不足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切实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 第45-53页 |
1 树立正确的学生社团德育理念,确保其德育功能的方向性 | 第45-47页 |
·学生社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第45页 |
·学生社团必须符合高校办学要求 | 第45-46页 |
·学生社团必须贴近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 第46-47页 |
·学生社团必须体现多样化特性 | 第47页 |
2 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方式,巩固其德育活动成效 | 第47-50页 |
·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 第47-48页 |
·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发展机制 | 第48-49页 |
·落实指导老师管理规范机制 | 第49页 |
·充分发挥精品社团的示范性作用 | 第49-50页 |
3 优化学生社团发展,增强其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 第50-53页 |
·始终坚持学生社团学生办的原则 | 第50页 |
·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保障条件 | 第50-51页 |
·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 第51页 |
·充分利用新媒体探索学生社团德育新功能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