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 山东省地理和人文概况 | 第8-9页 |
·自然地理 | 第8页 |
·人文概况 | 第8-9页 |
2 山东地区方言的归属与分布 | 第9-10页 |
·分区 | 第9页 |
·归属 | 第9-10页 |
3 北京官话的范围及分片问题 | 第10-11页 |
·关于北京官话范围的探讨 | 第10-11页 |
·北京官话区的内部划片问题 | 第11页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6 论文研究的现实材料 | 第12-13页 |
7 山东方言与北京官话语音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山东方言语音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北京官话语音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山东方言与北京官话的语音比较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声母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16-47页 |
1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语音类型及比较 | 第16-26页 |
·古知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语音演变类型与比较 | 第16-19页 |
·古庄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语音演变类型与比较 | 第19-22页 |
·古章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语音演变类型与比较 | 第22-24页 |
·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合流情况的比较 | 第24-26页 |
2 中古精组、见组、晓匣组声母的语音类型及比较 | 第26-34页 |
·古精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演变类型 | 第26-28页 |
·古见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演变类型 | 第28-31页 |
·古晓匣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演变类型 | 第31-34页 |
·精组、见组、晓匣组声母在四大官话区的语音类型比较 | 第34页 |
3 关于腭化和尖团音的相关问题 | 第34-39页 |
·关于腭化 | 第34-37页 |
·关于尖团音 | 第37-39页 |
4 日母字的语音类型及比较 | 第39-41页 |
·日母字在四大官话区的读音类型分布 | 第39-40页 |
·日母字读音在四大官话区的比较 | 第40-41页 |
5 影、疑母字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41-44页 |
·影、疑母在中原官话区的读音类型 | 第41页 |
·影、疑母在冀鲁官话区的读音类型 | 第41-42页 |
·影、疑母在胶辽官话区的读音类型 | 第42页 |
·影、疑母在北京官话区的读音类型 | 第42-43页 |
·影、疑母开口一等字在四大官话区的比较 | 第43-44页 |
6 唇齿音声母[pf]、[pfh]、[f]的地理分布和语音特点分析 | 第44-47页 |
·pf类声母在山东及汉语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 第44页 |
·pf类声母形成的原因 | 第44-47页 |
第三章 阴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47-61页 |
1 果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47-50页 |
·果摄在中原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47-48页 |
·果摄在冀鲁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48-49页 |
·果摄在胶辽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49页 |
·果摄在北京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49-50页 |
·果摄读音在四大官话区的比较 | 第50页 |
2 假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50-51页 |
3 遇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51-53页 |
·遇摄在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和北京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1-52页 |
·遇摄在胶辽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2-53页 |
4 蟹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53-55页 |
·蟹摄在中原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4页 |
·蟹摄在冀鲁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4-55页 |
·蟹摄在胶辽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5页 |
·蟹摄在北京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5页 |
5 止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55-59页 |
·止摄在中原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6页 |
·止摄在冀鲁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6-57页 |
·止摄在胶辽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7-58页 |
·止摄在北京官话区的语音类型 | 第58页 |
·与蟹摄的合流问题 | 第58-59页 |
6 流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59-60页 |
7 效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阳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61-73页 |
1 咸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1-62页 |
2 山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2-63页 |
·山摄的分化 | 第62-63页 |
·与咸摄的合流情况 | 第63页 |
3 深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3-64页 |
4 臻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4-65页 |
·臻摄的分化 | 第64-65页 |
·与深摄的合流情况 | 第65页 |
5 曾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5-66页 |
6 梗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6-67页 |
·梗摄的分化 | 第66-67页 |
·与曾摄的合流情况 | 第67页 |
7 宕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7-68页 |
8 江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8-69页 |
·江摄的分化 | 第68页 |
·与宕摄的合流情况 | 第68-69页 |
9 通摄的语音类型和比较研究 | 第69-70页 |
·通摄在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和北京官话区的分化 | 第69页 |
·通摄在胶辽官话区的分化 | 第69-70页 |
·与曾、梗摄的合流情况 | 第70页 |
10 四大官话区阳声韵的韵尾分析 | 第70-73页 |
·阳声韵中古时期的韵尾情况与今读的比较 | 第70-71页 |
·鼻化韵产生的原因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入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 第73-77页 |
1 入声韵的读音和分化 | 第73-76页 |
2 入声韵与阴声韵的合流情况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声调类型和比较 | 第77-84页 |
1 声调类型及调值特点 | 第77-79页 |
·中原官话区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 第77页 |
·冀鲁官话区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 第77-78页 |
·胶辽官话区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 第78页 |
·北京官话区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 第78页 |
·四大官话区调类、调型的比较 | 第78-79页 |
2 古今声调的比较 | 第79-84页 |
·中原官话区古今声调的对比 | 第79-80页 |
·冀鲁官话区古今声调的对比 | 第80-81页 |
·胶辽官话区古今声调的对比 | 第81-82页 |
·北京官话区古今声调的对比 | 第82-83页 |
·四大官话区古今声调归类的比较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8-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