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相关国内外综述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3. 哲学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的一般理论 | 第11-15页 |
(一) 住房保障制度的涵义 | 第11页 |
(二) 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 第11-12页 |
(三) 住房保障制度的功能 | 第12-13页 |
(四) 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角色定位 | 第13-15页 |
二、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 第15-24页 |
(一)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5-20页 |
1. 我国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15-16页 |
2.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形成 | 第16-20页 |
(二) 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1. 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20-21页 |
2. 经济适用房制度 | 第21-22页 |
3. 廉租房制度 | 第22-24页 |
三、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一)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法规缺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4-25页 |
(二)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有效监管 | 第25-26页 |
1. 各地方政府对公积金的管理缺乏监管 | 第25-26页 |
2. 缺乏对保障性住房申请人的监管,低收入家庭认定难度较大 | 第26页 |
3.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够 | 第26页 |
(三) 我国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不健全 | 第26-27页 |
1. 廉租住房保障的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2.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 第27页 |
3. 土地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27页 |
4. 保障性住房对社会投放过少,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房源仍然不足 | 第27页 |
(四) 政府失灵 | 第27-28页 |
(五) 缺乏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民众的维权意识淡薄 | 第28-29页 |
四、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 第29-35页 |
(一)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9-30页 |
1. 建造公共住房 | 第29页 |
2. 发放住房补贴 | 第29-30页 |
3. 实施税收优惠 | 第30页 |
4. 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 第30页 |
(二) 德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0-31页 |
1. 住房储蓄制度 | 第30页 |
2. 住房补贴政策 | 第30页 |
3. 公共福利住房政策 | 第30-31页 |
4. 对于自建房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 第31页 |
5. 严格的法律 | 第31页 |
(三)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1-32页 |
1.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和完善 | 第31-32页 |
2. 政府“组屋”建造和合理配售 | 第32页 |
3. 分级补贴政策 | 第32页 |
4. 法律法规 | 第32页 |
(四)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启示 | 第32-35页 |
1. 充分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第32-33页 |
2.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保障形式 | 第33页 |
3. 租赁房屋是发展中国家一种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手段 | 第33-34页 |
4. 完善的法律保障 | 第34-35页 |
五、 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及措施建议 | 第35-40页 |
(一)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1. 适度保障原则 | 第35页 |
2. 分层次保障的原则 | 第35-36页 |
3. 多形式保障的原则 | 第36页 |
(二) 完善我国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建议 | 第36-40页 |
1.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配套法律体系 | 第36页 |
2. 加强住房保障制度执行监管 | 第36-38页 |
3.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职能,明确规范政府的主体作用 | 第38-39页 |
4. 通过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维权意识 | 第39页 |
5. 加强监督机制和政府的自律机制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