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介质阻挡放电主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等离子体概述 | 第13-14页 |
| ·介质阻挡放电 | 第14-17页 |
| ·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 | 第14-15页 |
| ·介质阻挡放电的电压和电流特性 | 第15页 |
| ·介质阻挡放电机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介质阻挡放电流动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机理研究 | 第18-21页 |
| ·介质阻挡放电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翼型、机身减阻增升 | 第21-22页 |
| ·涡轮及压气机的扩稳增效 | 第22-2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数值模拟及其在压气机上的应用 | 第26-57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基于体积力线性分布理论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34页 |
| ·体积力模型 | 第27-28页 |
| ·流动控制方程 | 第28-29页 |
| ·研究对象、数值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29-30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0-34页 |
| ·静态电场模型 | 第34-46页 |
| ·静电场求解 | 第34-39页 |
| ·电势的处理 | 第34-37页 |
| ·电荷的处理 | 第37-39页 |
| ·体积力的求解 | 第39页 |
| ·流动控制方程 | 第39-40页 |
| ·研究对象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40-46页 |
| ·两种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6页 |
| ·介质阻挡放电流动控制提高轴流压气机失速工作裕度机理探索 | 第46-55页 |
| ·单通道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验证及方案设计 | 第48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实验平台及测试系统 | 第57-70页 |
| ·低速单转子压气机实验台简介 | 第57-58页 |
| ·等离子体发生及测量装置 | 第58-61页 |
| ·测试及数据采集方法 | 第61-63页 |
| ·等离子体射流机匣设计及优化 | 第63-69页 |
| ·全环等离子体激励机匣 | 第64-66页 |
| ·非轴对称等离子体处理机匣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DBD流动控制实现低速轴流压气机扩稳的探索性研究 | 第70-87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研究对象及测量方案 | 第71-73页 |
| ·研究对象 | 第71-72页 |
| ·测量方案 | 第72-73页 |
| ·等离子体激励单转子轴流压气机扩稳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86页 |
| ·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布置方式对扩稳效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 ·激励电源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激励器位置的影响 | 第76-78页 |
| ·激励电压的影响 | 第78-80页 |
| ·激励频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 ·转速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前缘与尾缘施加等离子体激励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88页 |
|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申请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