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 连作障碍概述 | 第12-16页 |
·连作及连作障碍的概念 | 第12页 |
·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及类型 | 第12-14页 |
·连作障碍的防治 | 第14-16页 |
2 西瓜连作障碍及枯萎病概述 | 第16-23页 |
·西瓜生产及西瓜连作障碍的各种表现及成因 | 第16-18页 |
·研究西瓜土传枯萎病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发展条件及其表现与危害 | 第19-21页 |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 第21-23页 |
3 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23-28页 |
·植物土传病害 | 第23-24页 |
·植物士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24-25页 |
·生物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抗生物质 | 第25-27页 |
·枯草芽孢杆菌产品的应用情况 | 第27-28页 |
4 有机肥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5 现行防治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29-30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西瓜枯萎病土壤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2-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 第36-39页 |
·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9-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拮抗菌株N8和H1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拮抗菌N8和H11的生长曲线 | 第46页 |
·拮抗菌N8和H11最适温度的研究 | 第46-47页 |
·拮抗菌N8和H11最适pH的研究 | 第47页 |
·拮抗菌N8和H11最适接种量的研究 | 第47-48页 |
·拮抗菌N8和H11最适装液量的研究 | 第48页 |
·菌株N8和H11的抗性谱 | 第48-49页 |
·菌株N8和H11对化学农药的耐受性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拮抗菌株N8和H11发酵液拮抗性质的研究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54-55页 |
·拮抗活性的最适pH | 第55-56页 |
·拮抗活性的热稳定性 | 第56-57页 |
·拮抗活性的酸碱稳定性 | 第57-58页 |
·拮抗菌株N8和H11的抗菌谱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菌株N8和H11产抗生物质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2-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材料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不同发酵培养液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最佳培养基成分优化 | 第66-68页 |
·pH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68页 |
·接种量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68-69页 |
·装液量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69页 |
·培养温度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69-70页 |
·发酵周期对N8和H11产生抗生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拮抗菌株N8所产抗生物质的研究 | 第72-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材料 | 第72-73页 |
·方法 | 第73-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抗生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76-80页 |
·抗生物质理化特性的研究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拮抗菌株N8和H11的室外盆栽防效试验 | 第84-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材料 | 第84-85页 |
·方法 | 第85-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3 讨论 | 第88页 |
4 小结 | 第88-90页 |
全文讨论 | 第90-92页 |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