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关于证人拒证权的基本界定 | 第11-15页 |
(一) 证人拒证权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 证人拒证权的特征 | 第12-13页 |
(三) 证人拒证权和证人作证豁免权的辨析 | 第13-15页 |
二、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15页 |
(二) 价值衡量的选择 | 第15-17页 |
三、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立法例考察 | 第17-23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 第17-18页 |
1. 英国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 | 第17-18页 |
2. 美国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 | 第18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 第18-23页 |
1. 德国刑诉法典中的有关规定 | 第18-19页 |
2. 法国刑诉法典中的有关规定 | 第19页 |
3. 日本刑诉法典中的有关规定 | 第19-20页 |
4. 意大利刑诉法典中的有关规定 | 第20-23页 |
四、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现状及未建立拒证权制度的原因 | 第23-27页 |
(一)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现状 | 第23-24页 |
1. 关于配偶、近亲属证人问题 | 第23页 |
2. 关于律师作证问题 | 第23-24页 |
3. 关于公务秘密问题 | 第24页 |
(二) 我国未建立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原因 | 第24-27页 |
1. 受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24-25页 |
2. 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犯罪理论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五、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立法构建 | 第27-35页 |
(一) 当前我国构建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1.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7-28页 |
2. 符合运用证据的客观规律 | 第28页 |
3. 符合我国亲亲相隐的历史传统习惯 | 第28-29页 |
(二)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9-31页 |
1. 基于亲属关系的拒证权 | 第29-30页 |
2. 基于特殊职业获取秘密的拒证权 | 第30-31页 |
3. 基于公务获取秘密的拒证权 | 第31页 |
(三)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程序性保障 | 第31-32页 |
1. 告知及申请程序 | 第31-32页 |
2. 审批及复议程序 | 第32页 |
(四)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例外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