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代表的人民性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5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22页 |
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0-21页 |
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三) 研究策略与创新 | 第22-25页 |
1、 研究策略 | 第22-23页 |
2、 可能创新 | 第23-25页 |
一、 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理论 | 第25-3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5-31页 |
1、 人民 | 第25-27页 |
2、 代表 | 第27-30页 |
3、 人民性 | 第30-31页 |
(二) 主要理论 | 第31-36页 |
1、 近代学者的品评 | 第31-33页 |
2、 经典作家的考问 | 第33-36页 |
二、 国家视域内的人民代表 | 第36-50页 |
(一) 权力依托 | 第38-43页 |
1、 外部环境依托 | 第39-41页 |
2、 内在主体依托 | 第41-43页 |
(二) 资格演进 | 第43-47页 |
1、 人民概念的演进 | 第43-44页 |
2、 执政目标的转换 | 第44页 |
3、 阶层关系的变动 | 第44-45页 |
4、 国际局势的转变 | 第45-47页 |
(三) 职责演变 | 第47-48页 |
(四) 应然属性 | 第48-50页 |
三、 人民代表人民性的解读 | 第50-61页 |
(一) 合理内核 | 第50-53页 |
(二) 历史演进 | 第53-55页 |
1、 国家利益走向 | 第53-54页 |
2、 人民的现代化 | 第54-55页 |
(三) 外围保障 | 第55-57页 |
1、 物质保障 | 第55-56页 |
2、 精神保障 | 第56页 |
3、 制度保障 | 第56-57页 |
(四) 现实困境 | 第57-61页 |
1、 自发性困境 | 第58-59页 |
2、 人为性困境 | 第59-61页 |
四、 增进人民代表的人民性 | 第61-68页 |
(一) 制度坚持上的适度调整 | 第61-63页 |
1、 制度坚持 | 第61-62页 |
2、 适度调整 | 第62-63页 |
(二) 适度调整中的动力驱动 | 第63-65页 |
1、 人民的诉求 | 第63-64页 |
2、 执政的要求 | 第64页 |
3、 国家的需求 | 第64-65页 |
4、 代表的吁求 | 第65页 |
(三) 驱动视野下的制度空间 | 第65-68页 |
1、 制度空间的确定 | 第65-66页 |
2、 空间行动的探索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硕士学位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