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苏里格气田西区三维区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与水平井整体部署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10页
前言第10-13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1-13页
第一章 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第13-17页
   ·大地构造背景第13页
   ·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特征第13-14页
     ·中晚元古代坳拉谷阶段第14页
     ·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第14页
     ·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第14页
     ·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第14页
     ·新生代周边断陷阶段第14页
   ·研究区目的层位沉积特征第14-17页
第二章 以复杂切叠河道沉积期次为依据的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第17-36页
   ·以沉积期分析为依据的地层精细划分第17-23页
     ·目的层达单砂体级的层序细分合理性分析第17-21页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原则第21页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方案第21-23页
   ·特征界面及标志层识别、成因、分布规律研究及控制对比第23-30页
     ·目的层下部标志层特征及分布第24-26页
     ·目的层上部标志层特征及分布第26-27页
     ·目的层内部标志层特征及分布第27-29页
     ·标准层控制对比第29-30页
   ·层序垂向演化规律及典型层序指导对比第30页
   ·河流沉积模式指导对比第30-32页
   ·跨区封闭骨架剖面控制下的逐级控制、闭合对比第32-36页
     ·封闭骨架剖面的选择第32页
     ·封闭骨架剖面的精细对比第32页
     ·封闭骨架剖面对比优点第32-33页
     ·封闭骨架剖面以外井的对比第33-36页
第三章 研究区叠置河道带及优质储层精细刻画第36-65页
   ·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第36页
   ·岩石相、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6-46页
     ·岩石特征第36-39页
     ·岩石相第39页
     ·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9-46页
   ·沉积微相测井模式第46-49页
     ·测井相曲线优选第46页
     ·测井微相模式第46-49页
   ·单井相分析、剖面相分析第49-52页
     ·单井相分析第49-51页
     ·剖面相分析第51-52页
   ·厚河道带垂向叠置分析第52-53页
   ·厚河道带单期河流层序平面微相研究第53-59页
   ·微相控单砂体及有效储层精细刻画第59-61页
     ·微相控单砂体预测第59-60页
     ·有效储层精细刻画第60-61页
   ·目的层各单元沉积演化及控因分析第61-65页
     ·目的层各单元沉积演化第61页
     ·砂体分布主控因素第61-65页
第四章 河道带成因及叠置模式分析第65-70页
   ·厚河道带构成及成因第65-67页
   ·厚河道带叠置模式第67-69页
     ·厚河道带砂体垂向叠置模式第67-68页
     ·厚河道带砂体平面切叠模式第68-69页
   ·厚河道带砂体空间叠置模式第69-70页
第五章 河道带内部结构及夹层分布模式分析第70-82页
   ·河道带构型要素第70-71页
   ·重点河道带构型界面级次、特征第71页
   ·重点河道带内部夹层类型、特征第71-78页
     ·夹层分类第71-72页
     ·夹层成因及特征第72-76页
     ·夹层分布——河道间泥质夹层第76-78页
   ·重点河道带内部夹层构型参数研究第78-80页
   ·河道带内部构型模式、夹层分布模式第80-82页
     ·SX91-75~S48-14-69 井区第80页
     ·S48-19-61~S48-19-68 井区第80页
     ·S47-10-58~S47-9-63 井区第80-82页
第六章 水平井整体部署第82-98页
   ·厚河道带及含气性分布规律、评价第82-87页
     ·厚河道带及含气性整体分布规律及评价第82-84页
     ·厚河道带内各沉积单元含气性分布规律及评价第84-87页
   ·水平井区优选第87-92页
     ·按各沉积单元气层、含气层厚度优选第87-88页
     ·各沉积单元气层、含气层叠加后优选第88-91页
     ·水平井区优选第91-92页
   ·选满足井控程度的 1-2 个井组,开展三维地质建模第92-94页
     ·S48-13-52 井区第92页
     ·S48-19-64 井区第92-94页
   ·水平井整体部署第94-98页
结论与认识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详细摘要第104-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排烃效率研究方法及松辽盆地烃源岩排烃效率
下一篇:贝尔油田凝灰质砂岩储层导电规律及导电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