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臭椿沟眶象概述 | 第11-12页 |
| ·臭椿沟眶象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臭椿沟眶象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页 |
| ·臭椿沟眶象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 | 第11页 |
| ·臭椿沟眶象的防治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2-17页 |
| ·分子系统学概述 | 第12-13页 |
| ·分子系统学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5页 |
| ·鞘翅目象甲科中分子标记技术应用概况 | 第15-17页 |
|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 ·线粒体介绍 | 第17-18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 第18-19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的应用 | 第19-20页 |
| ·鞘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研究 | 第22-3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地点 | 第22-23页 |
| ·物候学研究 | 第23页 |
| ·臭椿树不同胁迫处理研究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 ·物候学研究 | 第24-27页 |
| ·臭椿树不同胁迫处理研究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臭椿沟眶象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31-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 ·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 ·mtDNA基因结果与分析(COⅠ、COⅡ、COⅢ和Cytb) | 第36-45页 |
| ·rDNA ITS2序列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臭椿沟眶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9-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5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 ·基因组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 第56页 |
| ·序列拼接和组装 | 第56-57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的注释与结果分析 | 第57-67页 |
| ·讨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