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看应急法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6页 |
·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应急法治方面的研究 | 第12-16页 |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群体心理与群体性事件 | 第16-21页 |
·群体行为是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 | 第16-18页 |
·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16-17页 |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的关系 | 第17-18页 |
·群体性事件是特殊的群体行为 | 第18-21页 |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20页 |
·群体性事件与群体行为的关系 | 第20-21页 |
3 社会心理在应急法治中的作用机理 | 第21-41页 |
·法治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心理 | 第21-26页 |
·社会化与法治意识培养 | 第21-23页 |
·图式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 第23-25页 |
·传统法律心理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 第25-26页 |
·应急法制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心理 | 第26-29页 |
·社会角色与应急法制建设 | 第27页 |
·群体决策与应急法制建设 | 第27-28页 |
·群体互动与应急法制建设 | 第28-29页 |
·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心理 | 第29-35页 |
·预防和应急准备 | 第30-33页 |
·监测与预警 | 第33页 |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 第33-35页 |
·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社会心理 | 第35-40页 |
·情绪的解析 | 第35-36页 |
·从众 | 第36-37页 |
·去个体化 | 第37-38页 |
·侵犯行为 | 第38-39页 |
·态度的转变 | 第39-40页 |
·突发事件善后过程中的社会心理 | 第40-41页 |
·示范效应 | 第40-41页 |
·法不责众 | 第41页 |
4 我国的应急法治建设现状 | 第41-50页 |
·应急法治的应然与实然 | 第42-44页 |
·应急法治的概念和内涵 | 第42页 |
·应急法治的应然和实然 | 第42-44页 |
·应急法治的应然与实然的辩证关系 | 第44页 |
·我国应急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其分析评价 | 第44-50页 |
·我国应急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45-48页 |
·我国应急法治建设的不足 | 第48-50页 |
5 从社会心理角度寻找应急法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 第50-60页 |
·社会心理与应急法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0-53页 |
·社会心理与应急法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 第50-52页 |
·社会心理与应急法治建设结合的可行性 | 第52-53页 |
·应急法治建设的具体实现途径 | 第53-60页 |
·重视社会化过程,加强应急法治意识培养 | 第53-54页 |
·发挥群体优势,进一步完善应急法律制度 | 第54-55页 |
·掌握社会心理状况,进一步畅通应急运行机制 | 第55-57页 |
·利用社会心理规律,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 第57-59页 |
·依法善后处理,树立良好示范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