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新选自交系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基础分析及GY220/1145组合QTL定位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63页
 1 世界与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概况第15-22页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第15-18页
   ·我国玉米的分布及各生态区适应种质概述第18-22页
 2 杂种优势机理、应用以及配合力分析与自交系评价方法的探讨第22-30页
   ·有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讨第22-26页
   ·杂种优势的预测第26-28页
   ·通过杂种优势新模式构建探讨提高杂种优势途径第28-29页
   ·通过一般、特殊配合力分析来评价自交系并推定性状遗传特性第29-30页
 3 玉米高产的技术途径和方法第30-32页
   ·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第31页
   ·通过增加抗逆性来提高产量第31-32页
   ·通过协调增加产量构成因素来进一步提高产量第32页
 4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第32-37页
   ·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及数量性状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32-34页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中混合分布的一般理论第34-36页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第36-37页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第37页
   ·遗传分离分析法与基于分子标记基础上的QTL定位结果的进一步验证第37页
 5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37-61页
   ·QTL定位的原理及与主要方法第37-38页
   ·QTL定位常用的群体第38页
   ·经典的QTL研究方法第38-41页
   ·上位性互作QTL和基因型×环境互作QTL第41-43页
   ·性状相关性与多效性QTL第43页
   ·QTL定位的常用遗传标记第43-45页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第45-47页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47-61页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61-63页
第二章 玉米新选自交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63-83页
 摘要第63-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试验材料第64页
   ·试验方法第64-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81页
   ·72个杂种一代11个性状在两个地点的表现第65-66页
   ·小区产量的配合力分析第66-70页
   ·产量构成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70-73页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73-75页
   ·单株粒重与单株杆重的配合力分析第75-77页
   ·株高与生育期的配合力分析第77-79页
   ·9个自交系的综合评价第79-81页
 3 讨论第81-83页
第三章 玉米新选自交系2个组合6个世代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第83-109页
 摘要第83-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试验材料第84页
   ·试验方法第84-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104页
   ·两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粒重分布及遗传分析第86-91页
   ·两个组合6个世代百粒重分布及其遗传分析第91-93页
   ·两个组合6个世代行粒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第93-96页
   ·2个组合6个世代穗行数分布及遗传分析第96-98页
   ·2个组合6个世代穗长分布及遗传分析第98-100页
   ·2个组合6个世代穗粗分布及遗传分析第100-101页
   ·2个组合6个世代轴粗分布及遗传分析第101-102页
   ·2个组合6个世代穗总重分布及遗传分析第102-103页
   ·2个组合6个世代穗部8个性状遗传特征及育种利用价值分析第103-104页
 3 讨论第104-109页
第四章 玉米GY220×1145组合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第109-141页
 摘要第109-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3页
   ·供试材料与田间种植第111页
   ·性状调查第111-112页
   ·数据分析第112-11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3-130页
   ·13个性状在亲本间的差异和在RIL群体中的变异第113-115页
   ·WinQTLCart法13个性状QTL的检测与分析第115-124页
   ·QTLNetwork法加性和加性×加性互作位点对QTL检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分析第124-130页
 3 讨论第130-141页
   ·两种QTL检测方法的比较与适合性浅析第130-131页
   ·控制性状的QTL簇居规律、与杂种优势关系及育种应用探讨第131-137页
   ·与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的区别与联系第137页
   ·本研究检测到的较稳定有效或多效的加性QTL位点第137-14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141-145页
 1 全文结论第141-142页
   ·利用多个性状配合力秩次和综合评价表明S3和S7为多性状配合力优良的自交系第141页
   ·控制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基因既有主效的,也有微效的第141-142页
   ·在玉米GY220×1145组合的RIL群体中检测到6个可靠的QTL第142页
 2 本研究创新点第142页
 3 本研究不足之处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飞虱前翅形状特征测量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茉莉(Jasminum sambac L.)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离体快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