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3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2-17页 |
(一) 问题提出背景 | 第12-13页 |
(二) 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7页 |
二、 研究问题的确立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 第18-23页 |
(一) 澄清相关问题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不足 | 第18-19页 |
(二) 明确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的价值 | 第19-20页 |
(三) 梳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模式 | 第20-21页 |
(四) 研究创新:明确主线并量化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8页 |
一、 国内文献研究 | 第23-30页 |
(一) 为什么提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 第24-25页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什么 | 第25-26页 |
(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分类 | 第26-28页 |
(四)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 | 第28-29页 |
(五)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双基”关系 | 第29-30页 |
二、 国外文献研究 | 第30-36页 |
(一) 从社会、文化、课堂等多重角度研究经验,经验是一个大范畴 | 第30-32页 |
(二) 将“经验”视为学习后的感受和体会 | 第32页 |
(三) 从数学学科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 | 第32-36页 |
三、 文献述评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方法、过程 | 第38-46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38-3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38-39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四)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3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一) 问题 1、2 的研究方法 | 第40页 |
(二) 问题 3、4、5 的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41-44页 |
(一) 探究、摸索阶段 | 第41-42页 |
(二) 逐步明朗阶段 | 第42页 |
(三) 清晰、明确阶段 | 第42-44页 |
四、 测试问卷的研制及确定 | 第44-46页 |
(一) 测试问卷的研制过程 | 第44-45页 |
(二) 正式测试问卷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 | 第46-64页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 | 第46-58页 |
(一) 关于数学的存在与作用的认识 | 第46-50页 |
(二) 关于数学创造的认识 | 第50-52页 |
(三) 关于学生的数学创造的认识 | 第52-58页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 | 第58-64页 |
(一)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的大纲(课程标准)演变 | 第58-59页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数学能力 | 第59-61页 |
(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 | 第61-64页 |
第五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 | 第64-87页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 | 第64-65页 |
二、 维度划分的解释 | 第65-87页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起始阶段:观察联想 | 第65-75页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第二步:归纳猜想 | 第75-87页 |
第六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研究 | 第87-97页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 | 第87-93页 |
(一) 层次水平划分 | 第87-88页 |
(二) 层次水平划分的实践依据 | 第88-93页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的理论阐述 | 第93-97页 |
第七章 实践研究 1: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现状调研 | 第97-126页 |
一、 测试题目设计 | 第97-106页 |
(一) 测试目的 | 第97-98页 |
(二) 测试题目考察目的、来源及设计思想 | 第98-100页 |
(三) 测试题目权重分配及层次划分 | 第100-102页 |
(四) 测试题的评分依据 | 第102-106页 |
(五) 测试对象的选择和测试过程 | 第106页 |
二、 测试的数据结果 | 第106-118页 |
(一) 各学校平均分 | 第107-108页 |
(二) 各年级平均分 | 第108-109页 |
(三) 每题得分 | 第109-110页 |
(四) 四个维度得分 | 第110页 |
(五) 每题各层次得分 | 第110-115页 |
(六) 所有题目的聚类分析 | 第115-118页 |
三、 测试得到的主要结论 | 第118-126页 |
(一) 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 | 第118-119页 |
(二) 归纳猜想维度,学生表现均衡,其他维度偏态分布 | 第119-120页 |
(三)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分为三级层次水平 | 第120页 |
(四) 学生不易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层次水平三 | 第120-122页 |
(五) 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恰是平时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 | 第122-126页 |
第八章 实践研究 2:初中“一次函数”课堂实践 | 第126-155页 |
一、 课堂实践研究设计 | 第126-127页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26-1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7页 |
二、 课堂实践研究——基于经验框架结构的研究 | 第127-151页 |
(一) “一次函数”教科书内容的编排 | 第127-128页 |
(二) “抽象一次函数概念”的课堂实践研究 | 第128-134页 |
(三) “一次函数”图象的课堂实践研究 | 第134-146页 |
(四) “一次函数”应用的课堂实践研究 | 第146-151页 |
三、 课堂教学研究结果 | 第151-155页 |
(一) 很多教师不能有意识建立学生有效数学思维模式 | 第151-152页 |
(二) “课题学习”更多是应用题教学 | 第152-153页 |
(三) 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原始直观 | 第153页 |
(四) 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丰富联想 | 第153-155页 |
第九章 实践研究 3:“看图编故事”测试 | 第155-169页 |
一、 “看图编故事”题目测试 | 第155-156页 |
(一) 测试问题 | 第156页 |
(二) 测试目的和测试形式 | 第156页 |
二、 学生测试情况汇总 | 第156-164页 |
三、 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164-169页 |
(一) 很多学生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认识实质” | 第165-166页 |
(二) 极少数学生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大跨度联想” | 第166页 |
(三) 能“认识实质”的学生,期末数学成绩一般较好 | 第166-168页 |
(四) 达到层次水平三“大跨度联想”有一定年龄和阅历区分 | 第168-169页 |
第十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169-182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69-174页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 | 第169-171页 |
(二) 维度划分: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 | 第171-172页 |
(三) 层次水平划分:模仿、性质、实质三级水平 | 第172页 |
(四) 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总体一般 | 第172-174页 |
二、 启示与展望 | 第174-182页 |
(一) 研究启示 1:由观察启发、特例揭示,归纳推理得到猜想 | 第174-177页 |
(二) 研究启示 2:广泛联想,进入浮想联翩的境地 | 第177-180页 |
(三) 展望:继续深入研究,落实课程目标要求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附录 1 | 第186-187页 |
附录 2 | 第187-193页 |
附录 3 | 第193-200页 |
附录 4 | 第200-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