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弧菌亚精胺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 鳗弧菌简介 | 第10-14页 |
·鳗弧菌流行病概况 | 第10-11页 |
·血清型和分类 | 第11-12页 |
·鳗弧菌传统毒力因子 | 第12-14页 |
2 多胺简介 | 第14-21页 |
·多胺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7页 |
·细胞内多胺的代谢及调节 | 第17-19页 |
·多胺与致病菌的毒力 | 第19-21页 |
3 多胺转运系统 | 第21-23页 |
·生物体内多胺转运系统 | 第21-22页 |
·亚精胺结合蛋白 | 第22-23页 |
4 基因敲除技术 | 第23-25页 |
·基因敲除的概念 | 第23-25页 |
·框内缺失基因敲除的原理 | 第25页 |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25页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缺失突变株及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28-54页 |
1 引言 | 第28-30页 |
2 材料和试剂 | 第30-32页 |
·细菌和质粒 | 第30页 |
·引物 | 第30-32页 |
·培养条件 | 第32页 |
·仪器试剂 | 第3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2-44页 |
·单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32-40页 |
·多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40页 |
·缺失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40-43页 |
·potD1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43-4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单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鉴定 | 第44-45页 |
·多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鉴定 | 第45-47页 |
·互补株及 potD1 突变株的鉴定 | 第47-51页 |
5 讨论与分析 | 第51-54页 |
第三章 缺失突变株及互补株的表型分析 | 第54-75页 |
1 引言 | 第54-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61页 |
·细胞内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6页 |
·毒力实验 | 第56-57页 |
·泳动性的检测 | 第57-58页 |
·明胶酶活性实验 | 第58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58-6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细胞内多胺的含量 | 第61-62页 |
·鳗弧菌在体外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 第62-65页 |
·毒力实验 | 第65-67页 |
·鳗弧菌泳动能力检测 | 第67-68页 |
·明胶酶活性检测 | 第68页 |
·野生菌和突变株中各个基因的表达量 | 第68-71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