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 相关理论及概念综述 | 第17-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及概述 | 第17-20页 |
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概念及其内容 | 第17-18页 |
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发展 | 第18-19页 |
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 第19-20页 |
(二)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20-22页 |
1.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 第21页 |
2.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三) 女大学生思想特征 | 第22-23页 |
1. 自我意识较强 | 第22页 |
2. 享乐主义抬头 | 第22页 |
3. 价值观多元化 | 第22-23页 |
二、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调查 | 第23-28页 |
(一)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第23-26页 |
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关理论的调查 | 第23页 |
2. 对思想政治课程老师满意度的调查 | 第23-24页 |
3. 女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方面的调查 | 第24-25页 |
4. 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的问题的调查 | 第25页 |
5. 对思想政治类课程对自身的帮助的调查 | 第25-26页 |
(二)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1.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总体良好 | 第26页 |
2.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三、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1.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因素 | 第28页 |
2. 社会转型阶段的国内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3. 网络信息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二) 高等院校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1. “无性别”的教育思想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29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30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0-32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增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 第32-38页 |
(一) 改善社会环境 | 第32-33页 |
1. 弘扬本土文化,抵制西方思想 | 第32页 |
2. 开展廉洁教育,打击腐败之风 | 第32页 |
3. 实施网络监管,构建健康平台 | 第32-33页 |
(二) 加强高校教育 | 第33-34页 |
1. 创新教育思想,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第33页 |
2. 优化教育内容,坚持以“四自”精神教育为核心 | 第33-34页 |
3. 开设性别教育课程,促进男女平等意识 | 第34页 |
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 第34页 |
(三) 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 第34-35页 |
1. 加强父母在家庭的核心地位 | 第35页 |
2. 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 | 第35页 |
(四) 强化自我教育 | 第35-37页 |
1. 正视自己的性别优势 | 第35-36页 |
2. 制定合理的自我教育要求 | 第36页 |
3. 加强自我监督 | 第36-37页 |
(五) 开展有效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机制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A | 第41-43页 |
附录 B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