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炭疽杆菌致病机理 | 第13-15页 |
2 炭疽杆菌的S-层蛋白 | 第15-18页 |
·S-层蛋白的结构 | 第15-16页 |
·S-层蛋白的功能 | 第16-17页 |
·保护作用 | 第16页 |
·分子筛作用 | 第16页 |
·细胞识别和黏附作用 | 第16页 |
·维持菌体形状作用 | 第16页 |
·毒力因子 | 第16-17页 |
·S-层蛋白的调控 | 第17-18页 |
3 炭疽杆菌疫苗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炭疽杆菌疫苗的研究 | 第18页 |
·国内炭疽杆菌疫苗的研究 | 第18-19页 |
4 炭疽杆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 第19-20页 |
5 炭疽杆菌实验模型 | 第20-21页 |
·细胞模型 | 第20页 |
·动物模型 | 第20-21页 |
·小鼠模型 | 第20-21页 |
·家兔模型 | 第21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炭疽杆菌A16R△eag∷spc的构建 | 第23-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32页 |
·材料 | 第2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32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3页 |
·溶液配制 | 第23-24页 |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第24-26页 |
·重组质粒pKSV7usd的构建 | 第26-28页 |
·重组质粒pKSV7usd电转SCS110感受态及质粒的提取 | 第28-29页 |
·重组质粒pKSV7usd电转炭疽杆菌A16R感受态 | 第29-30页 |
·A16R△eag∷spc突变体的筛选 | 第30-31页 |
·A16R△eag∷spc突变株的验证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4页 |
·eagup、eagdown和spc基因的扩增 | 第32页 |
·重组质粒pKSV7usd的构建 | 第32-34页 |
·炭疽杆菌电击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4页 |
·电阻的选择 | 第34页 |
·DNA构象和剂量 | 第34页 |
·重组质粒电转炭疽杆菌A16R感受态验证 | 第34-35页 |
·A16R△eag∷spc突变株的验证 | 第35-36页 |
·A16R△eag∷spc突变株的PCR验证 | 第35-36页 |
·野生株和突变株SDS PAGE和质谱分析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质粒的选择 | 第36页 |
·炭疽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6-37页 |
·炭疽杆菌中质粒和染色体提取 | 第37页 |
·突变株筛选方法的改进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突变株和野生株的生长曲线及糖代谢比较 | 第39-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1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突变株和野生株糖代谢实验 | 第39-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糖代谢 | 第41-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突变株与野生株毒力评价 | 第4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材料 | 第45页 |
·菌株、细胞和动物 | 第4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9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的制备及石碳酸复红-美蓝染色 | 第46-47页 |
·CHO/J774A.1细胞的培养 | 第47页 |
·芽孢对CHO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47-48页 |
·芽孢与巨噬细胞J774A.1相互作用 | 第48页 |
·动物攻毒实验 | 第48页 |
·竞争性侵袭小鼠肺实验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芽孢计数及石碳酸复红-美蓝染色 | 第49-50页 |
·芽孢计数 | 第49页 |
·芽孢的石碳酸复红-美蓝染色 | 第49-50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对CHO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50-51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与巨噬细胞J774A.1的作用 | 第51-54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分别与巨噬细胞J774A.1的作用 | 第51-53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共同与巨噬细胞J774A.1的作用 | 第53-54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繁殖体分别对BALB/c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54-57页 |
·芽孢对BALB/c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54-56页 |
·繁殖体对BALB/c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56-57页 |
·突变株与野生株芽孢对BALB/c竞争性侵袭小鼠肺实验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1页 |
·关于芽孢萌发 | 第58-59页 |
·关于细胞实验 | 第59页 |
·关于动物实验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突变株与野生株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1-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6页 |
·材料 | 第61页 |
·化学试剂与耗材 | 第61页 |
·分析软件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6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61-62页 |
·突变株和野生株各个时期全菌体蛋白样品制备 | 第62-63页 |
·双向电泳 | 第63-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8h全菌体蛋白样品的pH4.0-7.0预测图 | 第66-67页 |
·不同时相不同pH梯度全菌体蛋白样品的双向电泳图谱 | 第67页 |
·蛋白质鉴定 | 第67页 |
·各时相差异蛋白质的表达特点 | 第67-68页 |
·所鉴定蛋白质的细胞定位情况 | 第68-69页 |
·所鉴定蛋白质的功能分类情况 | 第69页 |
·各功能相关蛋白质在突变株和野生株中的差异表达 | 第69-73页 |
·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69-70页 |
·氨基酸转运及新陈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0页 |
·无机离子转运及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0-71页 |
·脂类转运及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1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1-72页 |
·翻译、翻译后修饰、分子伴侣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2页 |
·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 第72-73页 |
·EA1蛋白的表达 | 第73-74页 |
·假想的S-层蛋白的表达变化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9页 |
·各功能相关蛋白质在野生株和突变株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75-76页 |
·EA1蛋白的表达及翻译后修饰 | 第76-77页 |
·假想的S-层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1 各试剂盒操作步骤 | 第88-91页 |
附录2 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 | 第91-92页 |
附录3 实验中所用试剂 | 第92-93页 |
附录4 双向电泳图 | 第93-99页 |
附录5 所鉴定到的蛋白的相关信息 | 第99-102页 |
附录6 发表文章及个人荣誉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