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文章基本结构 | 第7-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 | 第7-8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8页 |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8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8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8页 |
三、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9-10页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的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 集体所有制 | 第10页 |
(二) 产权 | 第10页 |
(三) 房地产 | 第10-13页 |
二、“小产权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一) 土地所有制理论 | 第13-14页 |
(二) 土地的地租理论 | 第14-16页 |
(三) 地价理论 | 第16-18页 |
三、学术界关于“小产权房”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一) “小产权房”产生的由来及现状 | 第18-19页 |
(二) “小产权房”的定义 | 第19-20页 |
(三) “小产权房”的法律性质 | 第20-21页 |
(四) “小产权房”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小产权房”概念的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一、“小产权房”的定义 | 第22-25页 |
(一) “小产权房”的定义 | 第22-23页 |
(二) “小产权房”的种类 | 第23-25页 |
二、“小产权房”的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一) “小产权房”的产权特征 | 第25-26页 |
(二) “小产权房”的价格特征 | 第26页 |
(三) “小产权房”的交易特征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小产权房”产生的利益问题分析 | 第28-46页 |
一、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 | 第28-29页 |
(一) 土地增值在现实中的三种表现形式 | 第28-29页 |
(二) 地产与房产增值 | 第29页 |
二、集体土地难以分享土地增值 | 第29-31页 |
(一) 集体土地的性质决定其无法进入市场交易 | 第29-30页 |
(二) 非市场化的集体土地不能分享土地增值 | 第30-31页 |
(三) 农民要求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 第31页 |
三、“小产权房”是集体土地增值分享的自我选择 | 第31-35页 |
(一) 高房价刺激了“小产权房”的需求 | 第32-34页 |
(二) 购房者购买推动了“小产权房”的产生 | 第34-35页 |
四、“小产权房”的相关主体利益行为分析 | 第35-41页 |
(一) 政府的利益行为分析 | 第35-37页 |
(二) 村集体的利益分析 | 第37-38页 |
(三) 农民的利益分析 | 第38页 |
(四) 开发商的利益分析 | 第38-40页 |
(五) 购房者利益行为分析 | 第40-41页 |
五、以成都为对象的“小产权房”个案介绍 | 第41-46页 |
(一) 成都小产权由来 | 第41-42页 |
(二) 成都“小产权房”的类别及出现区域 | 第42-44页 |
(三) 成都市“小产权房”的特定成因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协调“小产权房”利益矛盾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一、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关系 | 第46页 |
二、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 | 第46页 |
三、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 第46-48页 |
四、建立健全社会住房的保障综合体系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