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 研究的源起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源起 | 第9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一) 国外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延伸 | 第22-33页 |
一、 哈贝马斯视野下的公共领域 | 第22-24页 |
(一)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出现 | 第22-23页 |
(二)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转型 | 第23-24页 |
(三)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要素 | 第24页 |
二、 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领域 | 第24-33页 |
(一) 网络中的市民社会 | 第24-25页 |
(二) “网络公共领域”诞生的时代环境:审时度势,蒸蒸日上 | 第25-26页 |
(三) “网络公共领域”诞生的传播环境:公众解放,舆论兴起 | 第26-29页 |
(四) 网络公共领域的呼之欲出 | 第29-33页 |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与中国的民主化 | 第33-38页 |
一、 中国式民主与民主化进程的测量 | 第33-35页 |
(一) 中国式民主:从渴望“实质的民主”到期待“程序的民主” | 第33-34页 |
(二) 中国式民主化进程的测量 | 第34-35页 |
二、 中国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与民主的内在联系 | 第35-38页 |
(一) 革新的技术,民主的催化剂 | 第36页 |
(二) 解放的公众,民主的原动力 | 第36页 |
(三) 开放的空间,民主的集散地 | 第36-37页 |
(四) 传受的互动,民主的回音谷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民主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 第38-52页 |
一、 公众舆论逐年剧增,参与热情高涨 | 第38-40页 |
(一) 网络舆论大军形成 | 第38-39页 |
(二) 网络参与成为趋势 | 第39-40页 |
二、 公共舆论逐获认可,民意受到重视 | 第40-49页 |
(一) 民意元年开启——公共领域凸显——公众认同网络 | 第40-42页 |
(二) 问政元年开端——公共领域成长——政府重视民意 | 第42-45页 |
(三) 官民积极互动——公共领域成形——公众渐趋成熟 | 第45-47页 |
(四) 3G 时代到来——公共领域拓展——网络走向平民 | 第47-49页 |
三、 网络公共领域发展,民主化见成效 | 第49-52页 |
(一) 网络公众蜕变:从漫天的喧哗到理性的回归 | 第50页 |
(二) 政府与公众博弈:从抵抗的声音到民意的汇集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关于网络公共领域在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思考 | 第52-62页 |
一、 舆论危机:有待挖掘的网络公众 | 第52-57页 |
(一) 网络公众结构的失衡:使用和参与情况的反思 | 第52-54页 |
(二) 网络舆论构成的偏颇:公众言论的有效性思考 | 第54-57页 |
(三) 网络公众理性的反思:公众建议的合法化审视 | 第57页 |
二、 信息危机:有待甄别的传播内容 | 第57-59页 |
(一) 事实性危机的警惕 | 第58-59页 |
(二) 理解性危机的偏差 | 第59页 |
三、 责任危机:有待重视的博弈过程 | 第59-61页 |
(一) “空壳博客”的警醒 | 第60页 |
(二) “无形推手”的警示 | 第60-61页 |
四、 技术危机:网络安全的隐患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博弈与共存:网络公共领域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62-70页 |
一、 受众本位:提升网络公众参与能力 | 第62-66页 |
(一) 意见领袖的培养:与网络建立“关系” | 第63-64页 |
(二) 网络公众的再培训:政府与媒介的呼应 | 第64页 |
(三) 规划性认同的建构:政府给予认同和规划 | 第64-65页 |
(四) 农村网络公众的培养:政府和媒介的关注 | 第65-66页 |
二、 媒介辅助:树立网络媒体的责任意识 | 第66-67页 |
(一) 确保网络媒介“自律”准则的有效执行 | 第66-67页 |
(二) 完善网络媒介的“他律”机制 | 第67页 |
三、 政府主导:加强“服务”与“监管”力度 | 第67-70页 |
(一) 和谐关系的建立:信息公开,官民互动 | 第68页 |
(二) 管理机制的完善:激励与“监管”并重 | 第68-69页 |
(三) 互联网络的普及:政策鼓励与技术拓展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0-72页 |
一、 研究的结论 | 第70-71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