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 “附子-甘草”药对研究概况 | 第9页 |
(三)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附子-甘草配伍最佳煎煮工艺研究 | 第11-20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11页 |
·仪器 | 第11页 |
·试药 | 第11页 |
·试验动物 | 第11页 |
·附子-甘草配伍煎煮总生物碱含量动态变化 | 第11-13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11-1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页 |
·附子-甘草配伍煎煮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动态变化 | 第13-17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13-1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6-17页 |
·附子-甘草配伍最佳煎煮时间汤液毒性研究 | 第17-20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17-1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化学组分对比研究 | 第20-44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仪器 | 第20页 |
·试药 | 第20-21页 |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上清酯型生物碱含量对比 | 第21-25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1-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水煎液成分分析对比研究 | 第25-35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5-3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5页 |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水煎液次乌头碱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5-44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6-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沉积物化学组分研究 | 第44-72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页 |
·试药 | 第44页 |
·试验动物 | 第44页 |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沉积物成分研究 | 第44-52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5-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附子-甘草配伍合煎沉积物肠吸收研究 | 第52-66页 |
·外翻肠囊法研究附甘合煎沉积物中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小肠吸收动力学特性 | 第52-59页 |
·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附甘合煎沉积物中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小肠吸收动力学特性 | 第59-65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65-66页 |
·附子-甘草配伍合煎沉积物中双酯型生物碱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6-72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66-7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综述 | 第77-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