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证型研究 | 第8-9页 |
·方药研究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资料来源 | 第12页 |
·纳入及剔除标准 | 第12页 |
·资料规范 | 第12-13页 |
·药名 | 第12页 |
·证候 | 第12-13页 |
·资料处理 | 第1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3-32页 |
·证型分析 | 第13-18页 |
·内治方证型分类 | 第13-15页 |
·内治方常见证型 | 第15-16页 |
·外治方证型分类 | 第16-17页 |
·外治方常见证型 | 第17-18页 |
·药物分析 | 第18-30页 |
·内治方组方药类 | 第18-19页 |
·内治方核心药物 | 第19-22页 |
·内治方药组药对 | 第22-26页 |
·外治方组方药类 | 第26-27页 |
·外治方核心药物 | 第27-29页 |
·外治方药组药对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UC证型特点 | 第30-31页 |
·UC用药特点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48页 |
·UC病因病机浅析 | 第32-36页 |
·大肠湿热 | 第32-33页 |
·脾虚肝旺 | 第33-34页 |
·脾胃气虚 | 第34页 |
·脾肾阳虚 | 第34-35页 |
·气滞血瘀 | 第35-36页 |
·UC复方的用药特点探讨 | 第36-42页 |
·配伍补虚药 | 第37-38页 |
·配伍补气药 | 第37页 |
·配伍补血药 | 第37页 |
·配伍补阳药 | 第37-38页 |
·配伍清热药 | 第38页 |
·配伍除湿药 | 第38页 |
·配伍理气药 | 第38-39页 |
·配伍活血化瘀药 | 第39页 |
·配伍解表药 | 第39-40页 |
·配伍温里药 | 第40-41页 |
·配伍止血药 | 第41页 |
·配伍收涩药 | 第41-42页 |
·内治方与外治方用药差异性分析 | 第42-43页 |
·UC方剂常用药组药对配伍意义探究 | 第43-48页 |
·两味药药组 | 第43-45页 |
·党参 白术 | 第43页 |
·白芍 甘草 | 第43页 |
·白术 白芍 | 第43-44页 |
·党参 茯苓 | 第44页 |
·白术 茯苓 | 第44页 |
·党参 黄连 | 第44-45页 |
·黄连 木香 | 第45页 |
·黄芪 白及 | 第45页 |
·三味药药组 | 第45-48页 |
·党参 白术 茯苓 | 第45-46页 |
·白术 白芍 陈皮 | 第46页 |
·党参 白术 木香 | 第46页 |
·黄连 黄柏 白头翁 | 第46页 |
·补骨脂 五倍子 黄芪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存在问题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1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