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3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 第18-31页 |
一、 问题的现实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二、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三、 中国工业经济产权结构的变化 | 第24-28页 |
四、 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组织的变化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 第31-38页 |
一、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二、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三、 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 第33-34页 |
四、 论文写作特色和创新点 | 第34-37页 |
五、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静态研究视角 | 第38-80页 |
第一节 集中度-利润率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 第38-47页 |
一、 贝恩的开创性研究 | 第38-39页 |
二、 对贝恩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发展 | 第39-43页 |
三、 国内学者对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研究 | 第43-45页 |
四、 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文献评述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市场集中和集中度测定指标 | 第47-60页 |
一、 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 第47-48页 |
二、 市场集中度和集中度的测定指标 | 第48-53页 |
三、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比较 | 第53-54页 |
四、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选择 | 第54-56页 |
五、 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共同存在问题 | 第56-60页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描述性统计研究 | 第60-64页 |
一、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的相关性检验:1995 年样本 | 第60-61页 |
二、 中国工业集中度和利润率的相关性检验:2004 年样本 | 第61-64页 |
第四节 中国工业企业市场份额与利润率关系研究 | 第64-70页 |
一、 企业市场份额和价格-成本差额关系的理论模型—寡占依赖模型 | 第64-66页 |
二、 计量模型建立及相关指标说明 | 第66-67页 |
三、 模型回归结论及解释 | 第67-70页 |
第五节 中国工业经济产权结构、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经验研究:产业层面 | 第70-78页 |
一、 计量模型建立及相关指标说明 | 第71-74页 |
二、 模型回归结论和解释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中国工业集中度:动态研究视角 | 第80-122页 |
第一节 集中度和集中度变化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 | 第81-91页 |
一、 集中度决定的理论基础 | 第81-85页 |
二、 集中度变化的理论基础 | 第85-88页 |
三、 集中度和集中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变化模式比较 | 第91-110页 |
一、 发达国家工业集中度变化模式 | 第92-95页 |
二、 中国工业集中度变化模式 | 第95-104页 |
三、 中国工业集中度、集中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经验检验 | 第104-110页 |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经济集中度与流动性 | 第110-120页 |
一、 竞争被描述成一种状态 | 第111-112页 |
二、 竞争被描述成一种过程 | 第112-114页 |
三、 集中度能够预测流动性吗 | 第114-117页 |
四、 市场份额变化的模式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市场势力还是效率 | 第122-147页 |
第一节 市场势力效率争论主要观点 | 第122-130页 |
一、 哈佛学派的合谋规范 | 第122-125页 |
二、 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规范 | 第125-127页 |
三、 合谋规范和效率规范争论的启示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垄断还是效率:中国工业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关系 | 第130-139页 |
一、 PCM 与平均劳动生产率—基于 Martin 方法 | 第131-132页 |
二、 古诺模型扩展:引入推测变量的经验研究—基于 Clarke 方法 | 第132-139页 |
第三节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一个新观点 | 第139-145页 |
一、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关系:结构主义的本质 | 第139-141页 |
二、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一个新观点 | 第141-142页 |
三、 市场绩效适宜集中度指标的具体实施 | 第142-144页 |
四、 集中度和市场势力两种观点比较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中国工业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成分 | 第147-179页 |
第一节 国有经济成分效率综述 | 第147-151页 |
一、 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效率 | 第147-148页 |
二、 超产权理论 | 第148-149页 |
三、 国有经济成分存在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 | 第151-156页 |
一、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进程、分布和特点 | 第151-153页 |
二、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目标和计划设计 | 第153-154页 |
三、 发展中国家私有化运动绩效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竞争重要还是产权重要争论:国有经济存在理由新证据 | 第156-167页 |
一、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57-158页 |
二、 国有企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模型 | 第158-160页 |
三、 国有经济追求部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模型 | 第160-163页 |
四、 存在成本差异情形下国有经济和私人企业的效率比较 | 第163-167页 |
第四节 竞争比产权更重要:国有经济效率经验研究 | 第167-177页 |
一、 企业效率研究经验方法的说明 | 第167-169页 |
二、 不同类型企业经济效率的经验研究 | 第169-172页 |
三、 不同类型企业技术进步率差异原因的经验研究 | 第172-175页 |
四、 国有产权集中度与国有企业效率 | 第175-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六章 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行为 | 第179-201页 |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产权结构与企业经营行为 | 第180-186页 |
一、 对模型中企业经营行为、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假定 | 第180-182页 |
二、 完全垄断市场产权结构对经理努力程度的影响: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 第182-186页 |
第二节 竞争市场产权结构与企业经营行为 | 第186-188页 |
一、 竞争市场产权结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 第186-187页 |
二、 模型结论和解释 | 第187-188页 |
第三节 市场结构与产品差别化行为 | 第188-196页 |
一、 垄断市场的广告行为 | 第189-190页 |
二、 寡占市场的广告行为 | 第190-193页 |
三、 中国工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广告投入关系经验检验 | 第193-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附录:本章相关证明 | 第198-201页 |
第七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研发行为 | 第201-242页 |
第一节 熊彼特-阿罗争论文献综述 | 第202-215页 |
一、 问题起源 | 第202-203页 |
二、 熊彼特假说一:企业规模与研究开发的相关性 | 第203-209页 |
三、 熊彼特假说二:市场结构与研究开发的相关性 | 第209-213页 |
四、 国外熊彼特假说的其它研究 | 第213-214页 |
五、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4-215页 |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经济研发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5-227页 |
一、 计量模型、变量释义及描述性统计特征 | 第216-219页 |
二、 R&D 投入影响因素面板模型 | 第219-223页 |
三、 R&D 产出影响因素面板模型 | 第223-226页 |
四、 模型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226-227页 |
第三节 最优研发市场结构的内生决定 | 第227-238页 |
一、 模型的简单说明 | 第228-229页 |
二、 社会最优情形 | 第229-230页 |
三、 自由进入寡占模型 | 第230-232页 |
四、 进入障碍寡占模型 | 第232-233页 |
五、 社会最优、自由进入、进入障碍模型均衡社会福利比较 | 第233-238页 |
本章小结 | 第238-239页 |
附录:本章相关证明 | 第239-242页 |
第八章 我国未来竞争政策展望 | 第242-273页 |
第一节 我国竞争政策回顾 | 第243-247页 |
一、 1949 年—1978 年竞争政策的冰冻期 | 第243-244页 |
二、 1978 年—1992 年竞争政策的初探期 | 第244-245页 |
三、 1992 年—至今竞争政策逐步成熟期 | 第245-247页 |
第二节 时代贡献与未来挑战:中国反垄断法及其含义 | 第247-254页 |
一、 主要条款 | 第247-251页 |
二、 反垄断法执法面临的挑战 | 第251-254页 |
第三节 反垄断经济学思想演变 | 第254-261页 |
一、 结构主义时期 | 第255页 |
二、 效率主义时期 | 第255-256页 |
三、 策略主义时期 | 第256-257页 |
四、 反垄断经济学最新发展 | 第257-261页 |
第四节 未来我国竞争政策展望 | 第261-271页 |
一、 当前竞争政策演变趋势 | 第261-263页 |
二、 我国竞争政策实施环境和未来竞争政策调整 | 第263-268页 |
三、 我国尚未出台的并购指南建言 | 第268-271页 |
本章小结 | 第271-273页 |
结束语 | 第273-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8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287-288页 |
后记 | 第288-289页 |
附表 | 第289-294页 |